曹景杰 謝宇斌
摘要:企業的發展需要員工積極和主動性的調動,只有激發出員工的干勁,才能促進企業發展。通過時員工激勵制度進行分析,發現員工激勵存在激勵機制單一、注重形式化、脫離員工實際等問題,其主要成因是只注重企業的發展、忽略激勵機制制定,需要從員工實際出發,豐富激勵方法、方式,把激勵機制落到實處。
關鍵詞:需求層次;激勵機制;研究
對于需求層次理論來說,這是人格和動機的重要理論。建立健全員工激勵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不斷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并且鼓勵員工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績,從而在職場中建立無形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工作原則。獎勵內容應該包含物質、精神和機會的獎勵,將這三個部分有機結合起來,也有利于充分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員工激勵制度現狀
(一)激勵制度單一化
我們常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其實在企業管理中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也可以通過對中上層員工的激勵,來帶動企業整體的工作水平。可由于激勵制度的單一和缺乏全面的考慮這導致激勵機制在中上層員工中難以發揮原有的積極影響。
(二)沒有做到從員工特征出發
每個員工,無論是專業素養、學歷水平、個性特點和工作習慣都是不盡相同的,而且每一位員工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喜好和優劣勢,對照這個實際情況,企業的獎勵機制也應該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但是現有的獎勵機制就非常的單調,無論是在崗未分配和制訂還是獎勵方式的制訂上,企業都忽視了獎勵機制應該符合于員工特質這一原則。
二、以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完善員工激勵制度途徑
(一)提高激勵的力度增強激勵效果
對于企業內部的很多獎勵機制都難以對員工產生良好的效果,所以適當地提高企業內部的激勵力度,讓員工從中得到被認可、被欣賞的情感,從而受到了鼓舞工作的積極性的主動性都受到了充分的調動。激勵是否為員工所期待的,以培訓獎勵為例:員工的獎勵就是給員工一定的培訓時間去其他的店面進行學習,但是這樣的學習過于狹隘,所以企業可以在讓員工到其他店面進行學習的時候同時讓員工學習更加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讓員工理論聯合實際,這樣員工的能力才能得到明顯的提高,激勵的效果才會更加顯著。
(二)豐富激勵制度的方式滿足員工的不同需求
人類需求可以分為五種,所以激勵制度也應該從不同角度來滿足員工的需求。
第一,一個人工作的動機就是養家糊口,所以人的生理需求是工作的起點,所以物質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員工在物質的需求上可以通過薪酬、獎金、保險和補貼等方面進行彌補,保證員工的經濟水平。
第二,每一個人都渴望安全,尤其對于中國社會來說大多數員工都想追求一份穩定的工作,所以企業在對才雇傭、裁員等問題上就應該尤為謹慎;同時企業也有義務為員工提供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同時關注員工的身體健康等等。
第三,人是群居的動物,尤其在社會中人都注重歸屬感,并且現代我們發現“合作”的力量,因此個人與組織間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彼此之間的依賴也非常明顯,所以管理者在管理理念上要更具人性化,正所謂“仁者愛人”;在鼓勵員工進行團結協作之前,要讓員工間形成更加和諧的人際關系,彼此友愛,才能將團隊的力量最大化。
第四,很多員工在工作中會抱怨自己沒有受到尊重,自己的自尊心受挫,因此管理人員就需要注重員工與員工間、上級與下級間的相互尊重問題,可以在實際工作中認真傾聽、積極溝通,不限形式與內容;對員工進行贊美,讓員工真正地參與到管理當中來這是企業對于員工權利的一種尊重的表現。
第五,對于員工的工作來說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讓工作更具挑戰性,因為員工最經歷一定困難之后得到成功會有成就感,而這種情感就是員工自身自尊的滿足和自身價值實現的反饋。
(三)針對不同層次員工需求制定不同的激勵制度
在企業工作的人是各種各樣的,所以在執行獎勵的時候,也應該具有針對性,要符合員工自身的特質。首先在建立健全獎勵機制的時候需要企業對于工作人員的實際情況,其中包括:學歷水平、工作情況、性格特點、人際關系等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調查,從而使企業的獎勵機制更具有針對性和多元化。對于經濟情況較差的員工,企業可以提高對這類員工的物質獎勵;對于有抱負、執行力更強的員工可以在獎勵中增加學習技能培訓等方面;對于一些追求精神生活品質的員工來說,要激發員工的高層次動機,幫助這類員工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
三、總結
本文首先介紹了企業員工激勵制度存在問題,發現對于完善現有的激勵機制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后探索以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完善員工激勵制度途徑。企業在今后激勵機制制定中,要從員工的實際出發,要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獎勵機制,要豐富激勵方式、方法,堅決把獎勵制度落到實處.讓每個員工都能真正享受到。
參考文獻:
[1]黃思遠,劉子深.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員工激勵機制研究[J].知識經濟,2015(4):13.
[2]潘長城,高俊華.基于需要層次理論的企業員工行為激勵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2014(2);236.
作者簡介:
曹景杰,謝宇斌.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