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娟
【摘要】: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優秀的古詩詞數不勝數。在部編版教材中,大量增加古詩詞教學,由此可見,教師應該更加視古詩詞教學,以此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小學詩詞 化用 再次創造
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誦讀感悟師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僅僅在誦讀這一層面是不夠的,要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意境,就必須通過多種教學策略,豐富學生的認知,通過自己的感悟,走進詩文、走進詩人。
老子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學詩詞教學中,“漁”是什么?筆者認為,就是“內化”為自己的修養,并以此外化,提高語文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是為“化用”。無論如何“化用”,都不能離開學生的學習實踐和生活實際,具體來說,可以分三步走:
一、畫詩意
中國自古便是“詩畫同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詞語言簡潔,卻有著豐富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展開想象。出示相關畫面,讓學生有著直觀感受,化為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欣賞圖片,把學生帶到詩歌的情境當中。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大膽地去畫一畫,通過藝術性的創造,體會詩人的意境,有時會產生更加深切的效果。例如柳宗元的《江雪》,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畫一畫,通過簡單的勾勒和色彩的對比,讓學生體會意境的壯美。
二、寫詩情
課堂上學生說的很多,但都是碎片化的表述,讓學生在本子上寫一寫,把碎片化的表述通過思維進行整合,完整地表達。對于如何寫,老師也要下一番工夫,不能僅僅是對詩詞的翻譯。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詩詞中沒有表現出的顏色、聲音、形態都寫進去。比如:在《游園不值》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出墻的一枝紅杏,你會說些什么?比如《楓橋夜泊》中的張繼,聽到那“鐘聲”,心里會想些什么?加入你來到寒山寺,聽到這鐘聲,你又會想到什么?會對張繼說些什么?這樣的表述,不僅加深學生對于詩句的理解,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三、用詩言
教師在指導閱讀和欣賞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地滲透一些填詞的方法。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帶著學生共同創作屬于他們自己的詩詞。詩詞的正確與否、恰當與否不是重點,而是多鼓勵學生去創作,讓學生感受到寫詩作詞的樂趣,感受用詞的精煉,激發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興趣。
我們一定要抓住詩詞教學的特點,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體會詩詞的意境,結合自己的理解與想象,進行再次創造。詩詞是我國的瑰寶,讓我們在詩的國度里徜徉,在文學的殿堂里遨游,在民族的文化里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