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民 王紅
眾所周知,數學本身就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它是其他的學科的學習基礎,小學數學更是基礎中的基礎,使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及效率成為小學教育事業及整體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根據自己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做出小學數學趣味化教學淺談
一、精心雕琢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玩”中感悟數學魅力
樂學之下無負擔。讓小學生在無負擔中思考,讓他們真正地“玩”起來,進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輕松地掌握數學知識,是校小學數學老師的育人初衷。帶著這樣的信念,許多老師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上作了大膽的嘗試,他們在課堂中創造“游戲式教學模式”、“活動式教學模式”、“開放型教學模式”、“生成式教學模式”、“問題解決教學模式”、“自育自學教學模式”等,可謂百花齊放,構成了我校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我們拿起小學數學課本,“1、2、3”、“1+1、1+2”簡單的知識,極少的內容,讓我“輕率”地認為自己三天就能教完所有知識點。然而,站上講臺,我并未感覺到簡單,也沒品嘗到快樂,更多的是挫敗感與諸多煩惱。煩惱于課堂的無序、孩子的調皮,還有錯誤頻出的作業,此時,我才開始真正體會到為師者的不易。面對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我告訴自己:用“心”去學。看視頻、聽講座、查資料,精心備好每節課,以深入細致的“工匠精神”,精心雕琢孩子的趣味數學殿堂,創造了數學教學的傳奇與輝煌。
二、借助多媒體,吸引學生目光
納皮爾說:“我總是盡我的精力和才能來擺脫那種繁重而單調的計算”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數學的學習相對于故事性強的語文是枯燥而又單調的。但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我們也能將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多姿多彩的畫面能吸引學生目光,并且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求需要。如在教學《和是6、7的加法》時,我編了故事:“一天,數字寶寶6和7吵起來了。”并電腦出示數字寶寶6,配以聲音:“兩個數相加,和是6的算式比較多。”“7”馬上跳出來,并播放聲音:“不對!不對!兩個數相加,和是7的算式比較多。”通過演示“6”和“7”的爭吵,不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三、利用生活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生活教學法也可以稱為情境教學法,是指將生活中與課本相關的案例應用到實際教學中,所以生活教學法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要求老師要將與小學數學相關的生活案例應用課堂教學中。即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以此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映象,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例如,《加減運算》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先總結歸納出,學生經常接觸到的與“加減運算”相關的生活案例,如買蔬菜、水果及小吃等;然后選出出現頻率最高的生活案例,將之設計成數學案例,如買蔬菜可以設計成“一斤蔬菜1元錢,小明媽媽先買了三斤蔬菜,但到最后因身上帶的現金不夠,退回了一斤,請問小明媽媽買了幾斤蔬菜和花了多少錢?”,老師在案例的基礎上可以提出“使用加法怎么算?使用減法怎么算的?的問題”,最后鼓勵學生積極計算結果,對計算吃力的學生給予指導,這樣既可以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四、情景化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該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一年級的學生,剛踏進小學,有時還停留在幼兒園課堂的氛圍中,他們對于可愛的小動物們總是缺乏免疫力的,一聽到小貓小狗就會露出純真的笑容。因此,在課的一開始,我常會介紹一位小動物朋友,如小豬先生,小猴貝貝,小熊盼盼等等來帶領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另外,6、7歲的孩子還愛聽故事,只要一聽到:“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講個故事。”原本鬧哄哄的課堂一下子就會安靜下來,所以,我也經常會根據教材內容編一個小故事來創設一個情境,在通過質疑的提問來導入新課。如在教學《9加幾》時,我編了一個故事:“一天,小猴貝貝的媽媽把摘的桃放在桌上,讓貝貝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個,貝貝看到這么多的桃,饞得直流口水,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頭。小朋友們,你們愿意幫助小猴貝貝算一算嗎?”利用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探究9加幾的學習中來。
五、利用鼓勵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鼓勵教學法是比較傳統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之所以沒有被淘汰,是因為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誰都喜歡被鼓勵。所以老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善于使用鼓勵教學法,使用鼓勵的眼神、語言及動作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例如,在《乘除法》教學中,該課程對小學來說是學習難度系數較大的的課程,所以老師在教學時,要用積極的語言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并幫助學生找到最佳的“乘除法”學習方法,同時贊美的語言與肯定的眼神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如果學生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對“乘除法”的學習,老師要以和藹可親的態度的去安慰學生,并繼續鼓勵學生學習“乘除法”,用行動告訴學生,老師相信你,這樣一來,再頑皮的學生也會在老師的鼓勵、信任和帶動下,積極學習數學知識,并對數學產生了學習興趣。
總之,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地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凡是適合的,能促進學生學習的方法都應該引入教學過程,使數學課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識灌輸,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在玩中學,在學中記,讓數學課堂充滿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