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每年年底,當手頭繁忙的工作暫告一段落,一個念頭就會不約而同出現在寧波市婦聯很多干部的心頭:“該去看孩子們了吧!”
自從2007年市婦聯與奉化大堰三溪小學的留守兒童結對,對不少婦聯干部來說,這件事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一項傳統,即使轉崗了、退休了也一樣。大家心照不宣地安排好工作生活,默數日子,等待那天的到來。
剛買的新書一捆捆扎好,做手工的材料一箱箱備好,新衣服、新鞋子一袋袋分裝好……2018年12月21日,一輛面包車載著一車牽掛的心飛向大山深處。下車后,大家先是給孩子們一個大而溫暖的擁抱,然后和孩子們一起動手制作祈福燈籠、寫“福”字。一段溫馨美好的“親子”時光后,婦聯干部們再同新一年入學的幾名留守兒童結對,這是12年來不變的保留節目。
市婦聯家庭和兒童部鄭善良每每看到同事們結對的情景,都感觸良多。作為這個活動的發起人,他今年即將退休離開心愛的工作崗位,12年來關于結對的一切他都歷歷在目。
2007年,老鄭被單位下派到奉化大堰鎮下旺村做農村指導員。下旺村離鎮中心有10多里路,村民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山上的毛竹。毛竹靠人力從山上背下來,每根只掙幾毛錢,一戶人家年收入不超過1萬元,因此村里的青壯勞力都外出打工了。
在下旺村做農村指導員的日子,老鄭晚飯后都習慣到村子附近走一走。年底的一天,他走進村子附近的三溪小學,當時就被看到和了解到的情況震驚了。在學生宿舍里,一米寬的床鋪擠了3個孩子;學生們的桌椅也都破破爛爛,桌面的縫隙能塞下一根手指;學生每周吃的飯菜是自己從家里帶的,好多人都是醬豆腐、咸菜對付一個禮拜;當時正值深冬,竟然還有學生穿著露腳趾的鞋……
校長告訴他,學校里一共有100多名學生,幾乎都是周邊山村里的孩子,其中80%的學生是留守兒童。“那時寧波正掀起一股到貴州山區助學的風潮,但誰能想到,身邊就有這么困難的學生。”鄭善良說。
回單位后,老鄭把在小學的所見所聞講給同事們聽,很多人的心都被牽動了。隨后他從校長處拿到了一批最困難學生的名單,當年底,市婦聯就組織職工到三溪小學結對助學。
老鄭至今還記得結對時的情形:“不到半天時間,那批最困難的孩子們就被同事們‘瓜分’光了,最后只剩下一個一年級的小女孩沒人結對。”
“她個子特別瘦小,身上穿得臟兮兮的,人也呆呆的,臉上的鼻涕都沒有擦干凈。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了‘愛心爸媽’,她站在那里一臉擔心。”
“旁邊的同事跟她開玩笑,讓她跑上來抱住我的大腿叫‘愛心爸爸’,那個小姑娘就真的過來抱住了我的腿。”看著小姑娘的眼神,鄭善良的心一下子柔軟了。
小姑娘叫珊珊,家里有三個孩子,她是最小的一個。在征求了珊珊父母的同意后,每逢寒暑假老鄭都把珊珊接到自己家里來,讓她跟自己的女兒吃住在一起。夫妻倆把珊珊當成自己女兒一樣對待,任何東西有女兒一份,就肯定有珊珊一份,就連過年的壓歲錢,親戚朋友也都一視同仁。
珊珊的變化也很讓老鄭欣喜。“我那孩子原先很內向的,相處一段時間后,慢慢地她越來越活潑,眼光也靈動起來。”老鄭說,他們家和珊珊的結對從她一年級開始直到現在。珊珊很爭氣,初中畢業后考上了奉化一所比較好的中學,去年又考入江西財經大學,如今在讀大二。
像鄭善良這樣,對貧困學子一幫12年的婦聯干部不在少數。有的人退休了也還在堅持,還有的調離到其他單位,就把助學接力棒傳給后面的人。64歲的余敏珍2016年從婦聯退休了,但她結對的2個孩子還在讀書。她放不下心,每年年底都會提醒組織助學活動的同事不要忘了她,“我也有孩子在里面,我要看到他們畢業了我才放心”。2018年,當得知結對孩子因病住院時,余敏珍當即拿出慰問金,并聯系學校和孩子進行幫扶。

幫助也不僅僅局限在孩子們身上。2016年,寧波少兒活動中心副主任虞雪芬借調婦聯幫助工作,參加了助學結對。后來雖然她調動了單位,但每一年的活動她從沒落下過。這些年她一共結對了2個孩子,去年其中一個孩子的母親因胃病到寧波看病,虞雪芬像親戚一樣,陪著孩子的母親做完所有檢查,還墊付了不少醫藥費。
2012年,由于越來越多的家庭外遷,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少,三溪小學并入大堰鎮中心學校,孩子們的學習環境好了很多。但長期結對建立的感情,讓大家把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當作一個“團圓”節日保留下來。
12年來,市婦聯已與百余個孩子結對,他們中的一些已經讀高中、大學,也有一些走上了工作崗位,孩子們仍時常與“愛心爸媽”保持微信和電話聯系,感恩他們的無私幫助。而隨著不斷有新的婦聯干部加入這個溫暖的團隊,愛的接力棒還在繼續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