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龍

在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門診大廳服務臺左側,有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志愿服務中心,穿著綠馬甲的志愿者不時進來喝水休息。這間不大的工作室,既是寧大附院志愿者的家,也是寧大附院“愛的天使”志愿者大隊的“指揮所”。
自2012年成立至今,“愛的天使”志愿者大隊默默堅持,以“黨員義工”“青年義工”“醫二代”三大志愿團隊為主,開展志愿服務活動300余場次,服務群眾7萬余人次,服務時長約1.2萬小時。
七年間,“愛的天使”志愿者大隊足跡不僅遍布甬城,還遠赴貴州、吉林、新疆等寧波對口支援幫扶地區。健康義診、科普宣教、扶貧濟困……這些忙碌的“綠馬甲”構成了一道亮麗的志愿服務風景線。去年,“愛的天使”志愿者大隊成功入選寧波市十佳志愿服務組織。
“黨員義工”扛起第一代志愿服務大旗
“最早一次志愿服務大約是20年前,那時候還沒有統一的綠馬甲,大家穿著白大褂去江北雙東坊小區量血壓。”寧大附院呼吸內科護士長、內科第一黨支部書記施春娜回憶說。最初,社區的老人們對志愿服務還比較陌生,紛紛上來詢問收不收費。
隨著活動的開展,老人們對這些把服務送到家門口的“白大褂”漸漸熟悉了起來。寧大附院的黨員志愿者也從最初零零散散自愿去,變為有組織、有計劃地奔赴各個社區。呼吸科、心內科、內分泌科……醫院各個科室的不斷加入,使得志愿者隊伍越來越龐大,最終形成了一支由400多名黨員組成的“黨員義工”志愿服務隊。這400多名黨員占醫護人員總數的三分之一,涵蓋醫院所有科室。“各個科室黨員發揮各自專長,健康義診儼然變成了紅色的‘全科門診’。”施春娜笑著說。
黨員義工大多是醫院各科室的骨干,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在義診中深受群眾歡迎。“有時候義診從最初的半天,一直延續到下午,社區的叔叔阿姨們還拉著我們的手說病情。”寧大附院神經外科護士長、外科第二黨支部書記楊海萍說,“他們對我們這么信任,我們只能想方設法輪換著吃飯,盡量不讓老人們白跑。”有一次楊海萍在江北莊橋一個社區義診,曾經住院得到楊海萍照顧的阿姨特意跑到義診現場,為楊海萍和義工們點贊:“黨員義工就是不一樣!”
讓群眾感受到“不一樣”的還有內科第一黨支部的馬紅映。為了做好海島慢性阻塞性肺病防治工作,馬紅映每周五下班就開車去象山,利用周末時間背著醫療儀器走村入戶。兩年間,馬紅映走遍了象山所有的海島和村落,得到了海島慢性阻塞性肺病防治的第一手資料。不辭辛苦的紅色志愿服務,有效地控制了當地漁民海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發病率。
“青年義工”用青春傳承紅色志愿基因
隨著寧大附院醫護力量不斷更新換代,在第一代志愿服務精神的指引下,不少“80后”“90后”“00后”也紛紛加入到志愿服務的隊伍中來。
“第一代‘黨員義工’經驗豐富、業務扎實,我們在傳承他們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志愿基因基礎上,發揮了青年人精力旺盛、思維活躍的優勢。”寧大附院團委書記顧海英說。為了把志愿服務做得更好,2017年,寧大附院8個團支部共100位青年義工組成了“青年義工”志愿服務隊,并探索與“黨員義工”錯位服務的路子。
“青年義工”志愿服務隊成立后,將第一次活動取名為“青春夕陽”,意在用青春的力量為福利院的老人們提供專業服務和溫情陪伴。“義工們來到寧波市頤樂園,發現這里臥床老人比較多,而長期臥床很可能導致壓瘡的形成。”顧海英說。于是,青年義工們擼起袖子,為頤樂園臥床老人一一翻身檢查壓瘡。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青年義工們在為老人檢查的同時,還把頤樂園的護工們叫到一起,系統地教授他們防范壓瘡的基本護理知識。多翻身拍背、保持被褥清潔干燥、多按摩擦洗……一整套教下來,不少護工已經在紙上記得密密麻麻。小小的技能發揮了大作用,青年義工們雖然辛苦但是內心很滿足。
此后,“青年義工”在重癥監護室、急診科等科室黨員義工的支持下,在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的基礎上,普及更為廣泛的應急救助知識。截至目前,“青年義工”已開展以“為生命贏得時間”為主題的應急救護培訓與健康教育120多場,受益群眾達6000多人次。
同時,“青年義工”還積極參與馬拉松醫療志愿服務與護跑救護工作,并連續3年參與醫院承接的寧波市科協“應急救護高校行”項目。在該項目中,“青年義工”培訓大學生志愿者625人,培訓通過率達100%。
“醫二代”爭做愛心服務的接班人
“我女兒參加了四年‘醫二代’志愿服務,從一個小不點變成了大姑娘,內心的志愿服務種子也在生根、發芽、成長。”寧大附院分娩中心副護士長陳潔說。與陳潔女兒一起成長的還有寧大附院近百個醫護人員的子女,他們共同組成了寧大附院“醫二代”志愿服務隊。這些小志愿者的平均年齡只有10歲,最小的才3歲。
今年春節期間流感多發,寧大附院輸液室內坐滿了輸液的小朋友,家長們看著發燒哭鬧的孩子內心很是焦急。于是,“愛的天使”志愿者大隊負責人岑利波就在“醫二代”志愿服務隊微信群中發消息,組織小志愿者們來輸液室贈送小禮品。當天下午,就有幾十個小志愿者帶著禮物來給小朋友們做“心理疏導”。“孩子們之間溝通方式很奇妙,很多小朋友被這些哥哥姐姐逗得咯咯笑,家長們心情舒緩了很多,輸液室也變得很溫暖。”岑利波說。
談起“醫二代”志愿服務隊成立的初衷,岑利波說是從上海取的“經”。2015年,岑利波在上海實習期間,發現上海長征醫院有一個“跟著爸媽去上班”的活動,組織醫護人員的子女到醫院觀察醫生的工作,并開展志愿服務實踐。“當時感覺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既能鍛煉孩子們的志愿服務能力,又可以改善醫患關系。”岑利波說。實習結束后,她就把這個活動帶了回來,并與同事們商討、改良,成立了“醫二代”志愿服務隊。
四年來,“醫二代”志愿服務隊先后舉行主題活動12場,參加的小志愿者達300余人次。從牽手“天使味道”關愛智障兒童,到開展“阿拉伴”關愛失智老人;從新疆庫車阿格鄉“詩歌與遠方”流動圖書館援建,到“童聲同心——親子書苑”關愛困難員工義演義賣……“醫二代”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利用寒暑假時間,用自己的小手奉獻出了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