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祖恩
摘要:“雙基”即基礎理論、基本能力。培養應用型新聞人才是歷史賦予中國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新聞教育的根本任務。“雙基”是應用型新聞人才的根本,加強教育教學改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論修養;實施“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基本技能是培養應用型新聞人才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改革實踐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0216833
復合、應用型新聞人才的培養,是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傳媒業對新聞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新聞傳媒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其生命力所在。綿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一直堅持探索一條能夠適應新聞傳媒行業的發展,滿足傳媒行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十年來,我們深入各級各類媒體調查,深入師生傾聽呼聲,開展各種討論會,明確了復合、應用型新聞人才的辦學思路、確立了“夯實基礎、強化能力、彰顯個性、鑄就品質”的人才培養模式,并為之而不斷的實踐、總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形成拙文,以拋磚引玉,就教與同行。
一、理清思路,明確“雙基”的重要性
思路決定出路。綿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把形成科學的辦學思路作為搞好教育的先決條件。人的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學習中、調查研究和思考中來。為了科學辦學思路的形成,我們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學習和調查研究。首先是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新聞教育思想,了解新聞教育動態,掌握先進的教育方法。比如,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的新聞教育給我們啟迪很大。密蘇里新聞學院在自己的網站宣稱:“密蘇里方法,是依據這樣一個主張,即學生通過新聞實踐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不是僅僅談論這個職業。這是密蘇里新聞學院的基石。盡管很少學校這樣讓學生獲得新聞方面的第一手經驗,我們相信這種方式已經被證明是最好的為學生進入現實世界做準備的方式。”①參考一些新聞教育工作者的調查研究成果,如陳勇老師在《高校新聞教育與媒體接軌狀況調查》談到,“在調查中問到新聞專業畢業生在新聞工作中的主要缺陷時,86.6%的人認為新聞專業畢業生一是缺少采、寫、編、評的實踐經驗,不能及時上手,缺乏獨立采訪的能力。二是社會環境適應能力差,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②其次是深入行業考察、調研,獲取行業對新聞人才要求的第一手信息,一是組織相關人員先后到四川省內各級各類的媒體單位進行調研、考察,虛心聽取行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抓住機會邀請媒體單位領導、專家來校召開座談會、講座等,讓師生聆聽行業專家的意見和呼聲,調整自己的教學和學習思路、方法。
開展師生教育思想大討論,統一思想。在教育思想大討論中,為了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學院召開了不同層級的教育思想討論會,集中討論地方普通高校新聞教育的出路、人才培養的途徑、方法。通過討論統一了認識,新聞傳媒教育必須適應時代潮流,緊跟新聞傳媒業的發展步伐,同時又必須實現錯位發展,避免自不量力地與一流學校競爭,體現自我特點,凝練自我優勢,確立了“強基固本、突出復合、強調應用、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通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復合、應用型新聞傳媒人才是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媒行業發展需求,服務地方是地方高校新聞傳媒教育的生存空間。復合、應用型新聞人才應具備在人文、社會科學、藝術或自然科學方面具有扎實基礎,掌握現代傳播知識與技能,實踐和應用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等特點。通過討論,我們深深地認識到,基礎理論、基本能力是復合、應用型新聞傳媒人才的根本,抓好“雙基”是應用型新聞傳媒人才培養的根本。“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思維是王牌。”在此基礎上基本形成了培養應用型新聞人才的辦學思路和“夯實基礎、強化能力、彰顯個性、鑄就品質”的人才培養模式。思路的明確、認識的統一,為學院提高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
美國報業大亨,美國早期新聞教育的著名支持者普利策認為“新聞學校,其目標就是培養若干較好的新聞記者,他們將制作較好的報紙,這些報紙將更好地服務社會。”③培養復合、應用型的新聞傳媒人才,是行業發展的需求,是時代的呼喚。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人才的培養必須堅持以理論為根基,以能力為根本,以需求為導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新聞人才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時代性,必須緊跟時代的發展滿足當代傳媒產業、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必須擁有先進的新聞理念、掌握當代的新聞知識和技能,具有良好的新聞工作操作能力。實踐性和時代性特征要求新聞傳媒人才的培養必須與時俱進,大力新聞教育教學的改革。
以需求為導向,修訂人才培養規劃。人才的價值在于有用,有用體現在滿足社會需求。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出現一個怪現象: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學生抱怨找不到好的工作,可是另外一方面用人單位,特別是產業界,又抱怨大學畢業生不好用,沒有動手能力,沒有工作經驗。要消滅這種怪現象,必須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高等教育必須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否則就是失敗。就像一些公司生產的產品消費者根本不需要,最后這樣的公司是一定要關門、一定要破產的。要從根本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高等教育必須著力實現與社會的有效對接,真正體現教育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讓大學生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能夠于事、干得好事,形成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新聞傳媒業的發展需要的是能采能編、能寫能拍、能評能主持的人才,不需要那種只會紙上談兵、坐而論道的人,這是新聞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的清醒認識。人才培養規劃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我們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中國特色的復合、應用型新聞人才,在課程設置上,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新聞理論基礎上,加大應用類課程的開設。在學時的設置上減少理論課時,增加實踐課時。一方面是壓縮純理論課程的課時數,另一方面在實踐性課程的課時設置上又盡量減少理論課時增加實踐課時,比如在《電視攝像》、《新聞采訪與寫作》等核心課程的課時設置上凸顯實踐性課時。力求通過教學讓學生既掌握新聞的基本理論,更強化新聞業務操作能力的培訓,讓學生會做。同時根據傳媒業發展迅速的特征,適時增加新媒體新技術課程以增強教育教學的時代性、增強人才的適應性和就業能力。比如在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培養方案的修訂中,我們適時地增加了《網頁制作基礎》、《廣告文案寫作》《微電影編導》等新課程。
重視理論學習,夯實學生發展基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新聞傳媒專業的學生應該擁有扎實的文學基礎,良好的文學修養。古人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新聞工作者尤其如此,縱觀中外新聞史,凡是杰出的新聞人,幾乎都是學養豐富的文化人。范敬宜先生要求新聞人才培養要做到“固本、厚養、知情”,其中,“厚養,就是要加強學生的文化修養,文化底蘊。”扎實的文學基礎,良好的文學修養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很難想象一個文學修養差,表達力不強的人如何完成新聞工作,成功制作出新聞作品。扎實的文學功底,是是新聞傳媒作品具有文采的基礎,更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必不可少的素養。為了強化學生的文學修養,綿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在開設了《現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經典選讀》、《外國文學作品選讀》等課程以外,還開展了即新聞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讀一百本書,每年上一百次圖書館,每年做一萬字讀書摘錄,每周寫一個新聞作品,每個寢室每月辦一張報紙的“五個一工程”活動。通過閱讀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文學修養,通過鍛煉提高學生的新聞能力。
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實效性。教學無定法,但教與學的關系必須融洽。教學工作既要避免枯燥無味又要避免對牛彈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引路人,其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思維的形成和效果的取得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現在的新聞教育中,老師在上課時多數堅持本本主義,一言堂,我講你聽。一部分老師講的是教材,照本宣科,部分教師能夠融匯學科前沿知識,讓學生接受最新的專業知識,這已經算是優秀教師了。但“當問及學生希望采用怎樣的授課方式時,有58.2%的學生希望在課堂上能與老師共同討論,老師給我們指導,有32.4%的學生希望老師多分析案例,只有2.2%的學生接受老師講課,我們記筆記”。②根據這種情況,綿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開展了新聞教學方法大討論,學院教師在學校申請相應教學改革課題多項,幾乎每個教研室都有項目,所研項目均取得良好成效,學院教師公開發表相關教研論文近十篇,其成果均獲得學校教學成果二等獎以上獎勵。現在,學院絕大多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能夠堅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需求為導向,以理論掌握為基礎,以實踐訓練為重點,以能力培訓為核心。課堂活躍了,交流加強了,教師信心增強了,學生收獲增加了,能力增強了,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了,學生就業率、就業質量提高了,學院社會聲譽提高了。
三、實施“五位一體”實踐,強化學生基本技能
能干事就能找到工作,能干好事就能得到好崗位。在大學就業問題上能力比學歷更重要。因為,有學歷沒能力,有文憑沒水平,會考試不會做事的人無法對行業發展做貢獻,往往被單位拒之于門外,或經不起實踐的檢驗而遭到淘汰。因此,高校應當培養懂理論,會操作可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復合、應用型的新聞人才,是行業發展的需求,是時代的呼喚。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傳媒人才的培養必須堅持以理論為根基,以能力為根本,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生而具有的,能力只能從實踐鍛煉中來。培養有限的新聞傳媒人才必須強化實踐環節,讓大學生在實踐中了解行業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培養專業操作能力。綿陽師范學院在復合、應用型新聞傳媒人才的培養上堅持“五位一體”的實踐模式,在操作能力的訓練上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社團活動專業化、假期實踐專業化,豐富實踐環節,強化實踐鍛煉,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
摘好課內實踐,畫好學生專業實踐的起跑線。新聞專業的學生動手能力的培訓開始于課內實踐。課內實踐主要在于把純粹的理論灌輸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的講授、作業的布置與批改均要增加或突出實踐環節,教會學生做,掌握新聞采、寫、編、播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應用性強的課程更要加大實踐的力度。在考核方式上要突出考核學生的操作能力,比如《新聞采訪與寫作》、《電視攝像》、《紀錄片創作》等課程的考核把要求學生必須完成不同類型的作品作為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了學生的應用意識,避免了學生就理論而理論,只會說不會做的現象。
摘好課外實踐,培育學生個性優勢。校內課外實踐又稱為第二課堂活動,包括課外作業和社團活動。豐富多彩的二課堂活動既是豐富大學生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的重要途徑,又是大學生彰顯個性、進行專業操作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個性化是新聞傳媒人才的核心競爭力,而大學生社團是大學生展示自我、彰顯個性,培育特色的重要平臺。在復合、應用型新聞人才的培養中,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和興趣愛好參加社團活動,在活動中凝練優良個性,通過活動培育特色。培養應用型新聞人才要求新聞學院要開展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意在培養學生專業意識和操作能力的課外活動、把二課堂活動與學生專業能力鍛煉結合起來。綿陽師范學院傳媒學院根據“廣播電視學”、“播音與主持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的專業特性,安排了常態化的新聞寫作、看新聞評新聞、主題演講與故事會、作品賞析等實踐活動,并作為相關專業課程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提高大學生社團開展了大學生攝影作品展、微電影展播、中國經典文化作品誦讀、主持人大賽等競賽性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吸引、鼓勵學生參加相應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