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四川省的知識產權申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創新成果的轉化也在加快腳步,知識產權的發展對全省產業的推動作用明顯。其中,省內的政策推動作用功不可沒,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關鍵詞:知識產權 產業推動 政策推動
一、四川知識產權發展的總體態勢
1.專利數量快速增長,質量明顯提高。2012年,全省專利申請六萬六千三百多件,比去年同期同比增長三十個點,居國內第八位,實現了年均增長一萬件以上;其中發明專利申請一萬六千三百六十八件,同比增長四十個點,居國內第十位。獲得專利授權四萬兩千二百件,同比增長百分之五十;其中發明專利授權四千五百件,同比增長百分之三十六,居國內第八位。全省PCT專利申請二百三十一件,同比增長百分之十七,居國內第十一位。專利綜合實力居全國第六位,西部第一,連續兩年領跑西部。
2.創新成果產業化進程加快。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期間,全省累計新實施專利項目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七項,同比增長兩百個點,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七;新增產值兩千三百億元以上,同比增長二百四十個點,年均增長百分之二十六;創利稅三百億元以上,同比增長兩百二十個點,年均增長二十個點。特別是交易平臺建設成果顯著,促成全省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兩百件專利轉讓,涉及金額達到三千多萬元;累計備案專利技術許可合同五百份,涉及專利一千件,金額達到八千多萬元。
3.重點企業、產業、園區和區域專利工作成效顯著。2012年,全省開展了知識產權工作的各項保護、培育工程。成都高新區榮獲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自貢高新區新增為國家試點園區,綿陽市獲批全國專利保險試點,四川省自貢硬質新材料產業和廣漢石油裝備行業組建了產業的知識產權聯盟。成都、德陽、綿陽、攀枝花、宜賓五個城市深入推進保護知識產權的試點,五市新申請專利五萬八千件、占全省當年專利申請總量的百分之八十六,其中新申請發明專利一萬四千件以上、占全省百分之八十七;新獲得專利授權三萬七千件、占全省百分之八十七,其中新獲得發明專利授權四千件、占全省百分之八十六。
4.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社會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全省開展了2012年知識產權保護的宣傳活動工作。舉行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等五個知識產權專題戰略宣講會;發布了白皮書等十四項集中宣傳活動。各市州積極組織開展了系列活動。宣傳周期間,全省共召開關于知識產權的新聞發布會九場次;開展集中宣傳咨詢活動三百一十四次;封存侵權商品九萬余件。
二、四川知識產權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1.加強政策引導與平臺建設,積極推動專利產業化。四川省通過政策資金引導、搭建供需平臺、推進信息運用、組織參展辦展、推進質押融資等措施,極大的推動了專利實施與產業化進程。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在成都、德陽、綿竹、宜賓等地相繼成立了知識產權工作站;二是積極組織展示交易活動,促進專利項目與企業對接。舉辦專利質押融資現場簽約儀式等特色服務活動;三是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大型展會,推動全省知識產權的展示和交易。組織全省優秀專利技術和產品積極參加多項大型新技術和新產品展示交易活動,促進專利實施轉化;四是搭建技術展示交易平臺,促進專利技術供需對接。建立網絡專利技術展示交易平臺,建設專利產品展示廳,及時發布專利項目信息和投資需求信息,制作發放專利項目資料,推介抗震救災和民生技術重點專利項目,開展專利實施許可咨詢服務,推動專利技術項目的轉化實施。
2.深入展開調查研究,完善知識產權法規政策配套。一是緊貼知識產權工作的難點,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十一五”期間,全省列入國家有關部門軟科學課題和專利戰略推進工程項目十五項,列入省級有關部門軟科學項目十一項,為進一步做好工作奠定基礎;二是著力加強專利地方法規建設;三是加強專項資金的管理使用,加大對全省“7+3”產業、“1525”產業園區、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優勢培育企業、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城市和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的扶持力度;四是針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熱點、難點,適時制定推進全省進出口企業、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意見,以及促進全省大企業大集團、建設創新型企業、工業園區的意見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3.嚴格執法,保障知識產權持有人的合法利益。全省知識產權執法專項行動和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專項行動,積極探索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的長效機制。一是加強市場執法檢查,對侵權行為及時發現;二是加快處理知識產權的糾紛案件;三是加強展會知識產權保護;四是積極開展對專利保護維權的援助行動。按照“依申請援助、公正援助、合理援助”的原則援助知識產權的合法持有人;五是加強與外地區的合作執法。認真履行十六省市專利行政執法協作協議,加強川渝執法協作。
三、知識產權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成效
1.關鍵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產業技術創造能力明顯提升。我省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為首的優勢產業和以航空航天為首的潛力產業,簡稱“7+3”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7+3”產業的主體,2011年,我省“7+3”產業中,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油氣化工三個產業的專利申請量相對較高,分別為四千五百件、三千件和兩千六百件,占比百分之二十八、百分之十九和百分之十六。“7+3”產業中,發明專利的申請量較高的依然是電子信息、油氣化工與裝備制造三個產業,分別為一千六百件、一千一百件和七百件,占比分別為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二十二、百分之十三。
2.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充分依托四川工業門類齊全、周邊原料的及時供應能力強和科技、教育、人才優勢突出等特點,通過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且高新技術性質的新興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2011年全省的新興產業總產值突破三千億元,達到三千五百億元,增長百分之五十,支撐全省工業總量列全國第八位、西部第一位,2012年全省的新興產業實現總產值四千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二十二。
3.服務平臺建設成效顯著,知識產權交易日趨活躍,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四川省構建起知識產權的受理、信息、展示、交易和援助的公共服務平臺。截至2012年,全省規劃的兩百三十三個戰略產品中,已實現產業化的一百六十個,占比為百分之六十七;重大關鍵產品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率達百分之九十,累計實現產值七百多億元,利稅近八十億元;帶動企業投入兩百四十八億元,可實現的總產值在三千億元以上。
四、知識產權對四川省新興產業發展的促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知識產權人才分布不平衡,人才培養機制不夠健全。我省知識產權人才分布不平衡,大部分技術人員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機構、醫院等事業單位中,有極少數技術人員會在企業中任職,特別是民營企業更是極其缺乏高層次的技術人員。同時企業的高端人才也是缺乏嚴重,具備技術實力的管理型人才和職業經理人缺少較多,無法有效支撐企業的健康發展,也無法保障知識產權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促進作用。知識產權人才培訓基地不足,人才培養機制有待完善,人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布局散亂,人才的培養有待加強。
2.我省專利規模雖大,質量欠佳,企業創新支撐能力不足。知識產權的技術含量和市場化效果受到知識產權無法有效管理的影響,使得知識產權的技術含量偏低。反之,知識產權又會反作用于企業發展。就我省現狀看,知識產權在推動區域優勢、產業特色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不明顯,企業的知識產權投入不足,轉化效率不高,且研發方向不夠明確,擁有的知識產權的技術含量不高使得產業處在產業鏈底層,不具競爭力,進而使得企業創新支撐能力不足。
3.我省專利轉化率低,對產業發展的推動力還未充分發揮。我省對技術學習方面大多借鑒外省經驗,缺乏創新意識,許多企業多年來沒有創新,甚至沒有專利產品。從前端的技術研發、從實驗室到生產出產品,到最終形成產業鏈的通道不夠暢通,對推動整個四川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力量還有不足,還處于一個量變積累階段,對產業發展的推動效果不明顯。
4.知識產權保護力量較弱,企業維權保護難。現階段,我省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地位使得參與省內外知識產權競爭的基礎較差,競爭力不強。傳統知識產權具有專有性和地域性,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對象是人類最尖端的技術,具有技術投資高、產出高、風險大的特點,隨著網絡與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廣泛應用,對保護傳統產業的知識產權法律提出了挑戰。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對戰略型新興產業影響較大,也是制約產業跨越發展的最大因素。
5.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操作難度大,企業仍面臨融資困境。創新型企業獲得銀行貸款難、數額少,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雖有法律依據,但很多新興企業為輕資產行業,并沒有廠房、機器等固定資產作為可抵押的資產,商標權、專利權質押貸款也因長期以來缺乏必要的社會條件而存在極大的操作難度。
參考文獻
[1]馬一德.創新驅動發展與知識產權戰略實施[J].中國法學,2013(04).
作者簡介:
甘甜(1988-),男,漢族,河南信陽人,經濟學碩士,就職于成都方德企業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