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
摘 要:內蒙古的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居全國首位。以煤炭為主導的資源型產業是內蒙古的支柱性產業,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近年來,煤炭產能過剩、采礦導致環境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本文通過對內蒙古煤炭資源性產業進行研究分析,進而提出經濟轉型的建議對策。
關鍵詞:煤炭產業 經濟轉型 建議對策
煤炭被譽為“黑色的金子”和“工業的食糧”,是人類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能量來源之一。在此基礎上,一些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就出現了以煤炭為核心和基礎并衍生出一系列煤炭的開采、洗滌、運輸、加工、生產為主的產業,也叫“煤炭產業”。近年來,煤炭資源需求量的減少和價格的走低使得以煤炭資源主導的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時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經濟轉型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場去產能的供給側改革正在悄悄拉開帷幕。
一、內蒙古煤炭資源主導型產業基本狀況
(一)煤炭資源主導型產業發展的自然優勢
1.煤炭儲量豐富煤種齊全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巖漿活動頻繁,有良好的成礦條件,其中煤炭資源及其豐富。截止到2016年底,內蒙古已查明煤炭資源達到10246億噸,居全國首位1。而且煤種齊全,從褐煤到無煙煤均有分布。其中以褐煤與不粘煤為主,分別占40.78%和40.69%。長焰煤、弱粘煤、焦煤、貧煤等也均有儲藏,分別占總儲量的15.06%、0.41%、2.82%、0.07%。
2.煤質優良易于開采
內蒙古東部區域以褐煤為主,煤田規模大,含氫量高,具有比較好的活性,同時也具有高水分、高揮發份、易于自燃的特點,適用于大規模露天開采。西部區域的煤炭以長焰煤為主,具有低硫、低灰、高發熱量的特點,宜于露天或大型機械化開采,是理想的能源重點開發區。中國的五大露天煤礦內蒙古有四個,為大力發展電力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3.地理位置較優越交通便利
內蒙古位于祖國北疆,毗鄰北京和河北省、山西省、陜西省等八個省份,與俄羅斯、蒙古接壤,地理位置較優越。同時交通運輸條件便利,鐵路、公路、水路和航空交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以鄂爾多斯為例,每年其一半的煤炭通過鐵路外運,主要通過大包線、張集線、與大秦線、豐沙大、集通線相銜接,形成了南北貫通的鐵路十字型主骨架,為緩解全國的煤炭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煤炭資源主導型產業在內蒙古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1.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工業在內蒙古經濟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其中煤炭資源主導型產業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其貢獻主要在于以電力為主的能源行業、以鋼鐵為主的冶金行業和煤深精加工的化工行業等下游產業對經濟做出的貢獻。截至到2016年末,內蒙古煤炭消費量為36675.32萬噸,其中工業消耗34392.94萬噸,占93.78%,而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8.91%。2016年內蒙古電力、冶金和化工三大耗煤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由23.52%遞增到31.82%,7年增長了8.3個百分點,年均貢獻率為5.17%,充分體現了煤炭資源主導型產業對內蒙古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支柱作用。
2.推動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隨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內蒙古也涌現出一批資源型城市,其中以包頭、鄂爾多斯為典型。以鄂爾多斯為例,其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各類礦藏50多種,煤炭儲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立足于煤炭資源的開采和煤炭產業的發展,鄂爾多斯逐漸發展成為內蒙古的經濟新興城市。1958年,伊盟(原鄂爾多斯)還只是一個擁有50個鄉、23個蘇木、5個鄉級鎮的人民公社,到2016年鄂爾多斯市轄9個旗區,總人口205.52萬人。2016年鄂爾多斯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17.9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215488元,是推動內蒙古經濟向前發展的領頭羊。
3.造就了一批領軍企業
在煤炭行業,伊泰、匯能等煤炭集團位居中國煤炭產量50強。在2017年中國煤炭企業50強中,伊泰集團以年收入411.53億元穩坐內蒙古入圍企業頭把交椅。伊泰集團是以煤炭生產經營為主業,以鐵路運輸、煤化工為產業延伸的大型企業。公司為中國企業500強(第227位)和全國煤炭企業百強(第18位)。這些煤炭企業,為增加當地稅收和促進就業等方面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煤炭資源主導型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煤炭產能過剩,經濟效益低下
在我國煤炭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在利益的驅動下,大量企業轉產相繼進入煤炭生產行業,內蒙古煤炭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煤炭的生產規模以年均15%的速度遞增。從2012年開始,由于受經濟結構優化、生態環境約束等影響,內蒙古自治區煤炭需求增速放緩,甚至2014年消費量開始出現負增長。雖然近幾年去產能任務已經有了明顯成效,但是煤炭市場仍然呈現出供需嚴重失衡,建成和在建煤炭產能過剩達30% ~40%,制約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二)煤炭產業結構有待優化,附加值低
內蒙古經濟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煤獨大”的局面,經濟發展對煤炭依賴性過強。“十二五”期間,內蒙古的煤炭和電力工業產值占到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5%,利潤占到規模以上工業總利潤的59%。而循環經濟產業、文化旅游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由于收益見效慢等特點沒有受到政府的足夠重視。同時由于粗放型的煤炭資源開采方式,煤炭產業發展空間受限,產業鏈較短,附加值較低。目前煤炭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仍以開采為主,高附加值產品、高利潤產品占據較小的比重。從長遠來看,這會對內蒙古的工業化發展產生一定條件的制約。盡管內蒙古的煤炭行業新上了一些坑口電廠、煤化工項目,但這些項目還不足以對煤炭工業產業結構的改善和優化起到關鍵作用。
3.環境破壞嚴重,生態壓力大
內蒙古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大部分地區全年都干旱少雨,而且草原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煤炭資源的開采和一些煤化工項目的建設,會不可避免的給當地帶來水資源和土壤污染、沙塵暴頻發等環境問題。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露天采礦。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陸續開發了一批露天煤礦,設計規模大都在千萬噸以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白音華露天礦區和勝利礦區等都是典型代表。露天煤礦的開采對地貌功能造成破壞,而且還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
三、煤炭資源主導型產業經濟轉型的建議
(一)延長產業鏈,發展煤化工產業
要想將煤炭產業的產業鏈延伸至更寬廣的領域,將產品的附加值進行提升,發展煤化工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將煤炭轉化為焦炭其產值可以增加5倍,將煤炭資源轉化為電力資源,產值可增加10倍,而將煤炭轉化為煉焦油,其產值會加20倍。若將產業鏈繼續延伸至染料、醫藥、化纖藥品,其最終的產值會變成原來的500、750、及1750倍。所以延長產業鏈,逐步形成“煤(焦化)——電——鋼”或“煤——電——氣”產業鏈,提高煤炭的綜合利用效率,將單一的煤炭轉化為煤炭深加工產品后再輸出,可以有效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二)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融結合
內蒙古的煤炭企業要是想要有長遠的發展,關鍵在于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就一些虧損嚴重的煤炭企業來說,兼并重組是最好的選擇,只有協同合作,才有可能轉變連年虧損的困境。經濟效益較差的中小煤炭企業要主動尋求戰略合作,全方位多層面引進戰略合作者。對于一些存在虧損現象的大型企業,要通過金融手段來加強資本運作,發展金融板塊的融資功能,有利于大型企業內部形成互融互通的良好格局。還可以適當運用互聯網+,整合金融資源,進一步拓展業務領域,有助于緩解企業資金鏈緊張的壓力,減輕企業財務負擔。
(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競爭力
創新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企業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首先企業要進行理念創新,追求新理念,激發員工潛能,還要注重人才培養和引進,發揮突出人才在企業領導中的優勢。其次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加大創新投入,實現科技興煤,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改進生產技術,更換先進的生產設備,提高煤炭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提高產品質量,促使企業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競爭中發揮企業優勢。
注釋:
1資料來源:內蒙古新聞網,2017年9月4日
參考文獻
[1]張潔.鄂爾多斯市煤炭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2]薛陽.內蒙古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研究[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6,(8)
[3]陳穎.內蒙古資源型產業轉型與升級問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4]吳達.我國煤炭產業供給側改革與發展路徑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