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摘要】:2002年朱镕基總理頻發國務院令第 351號《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明確規定了醫患之間處理事故的程序、解決方法,但患方到醫療機構鬧事的依然不斷,醫患糾紛是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2018年國務院令第701號出臺《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規范醫療糾紛的處理程序和方法,可謂國家是何等重視該類事情的處理,筆者試圖與大家共同探討解決該類事情的方法,讓醫患雙方能減少矛盾對撞,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關鍵字】:醫療 事故 糾紛 賠償 方式
引言:2019年2月11日,是春節假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很多醫院迎來的是假期后的就診高峰,但遼寧省開原市中醫院卻迎來了一場醫鬧,一位住院診斷為盆腔膿腫的患者,在2月2日的手術中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并出現全身并發癥而死亡,2月7日患方要求醫院賠償200萬元,醫院覺得應經過醫療鑒定后,按事故責任進行賠償,雙方各持已見,市衛計局進行調解無果,2月10日醫院和患方到當地醫調委進行了備案,相約2月11日春節假后第一天上班到醫調委做調解。2月11日上午,患方來了一群人,在醫院門口拉起了橫幅、擺放了花圈,要求醫院對患方進行賠償,醫院保安對患者行為進行制止并對該事件進行報警,在制止中雙方發生了肢體沖突, 2月11日下午在警方和醫調委介入下,患方撤去了橫幅和花圈,雙方再次坐在一起商談解決方式,患方要求的賠償金漲到了307萬了。筆者所在的醫院2018年11月10日也發生一起醫療事故,一位60多歲的患者在手術中發生肺栓塞等并發癥而死亡,患方在醫院有關人員向患方宣布患者死亡信息時,患方就對醫務人員進行圍堵并施予暴力,醫院立即組織保安維護秩序并報警,第二天患方來了一群人要求醫院賠償120萬元,在警方和醫調委的介入下雙方進行協商,剛開始患方要求醫院的賠償最低不得少于100萬元,否則沒辦法商談下去,醫院堅持對患者進行醫療責任鑒定,根據責任比例按有關規定賠償,雙方進入僵持無法商談,最后在醫調委的調解下醫院對患方賠償40萬元,比按規定標準給予的賠償多了約15萬元。
成因: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患方不顧國家法規,不怕自身麻煩,甚至是出錢雇用他人,前赴后繼地去醫院鬧事呢?其中有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患方想要從醫院得到更多的賠償金,因此解決如何對患方進行賠償的問題是解決這個矛盾的關鍵所在。在通常情況下,患方大鬧多賠,小鬧少賠,不鬧按規定賠,這個已成為此類事件的常識,醫院為了減少與患方的過多糾纏也會給鬧事較兇、難以糾纏者多一點賠償,這就變成了患方想要多得到一些賠償,就必須到醫院鬧事的窘境,盡管國家出臺了解決醫療事故的法律,衛生部門、醫調委也做了很多的調解工作,但此類問題仍然層出不窮,方式從以前的武鬧為主改變為現在的文鬧。
解決方案:筆者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做好以下三個件事:1、賠付方式;2、處理渠道;3、保險平衡。
1、對患方經濟賠償支付方式的改變
誰造成的責任由誰承擔責任賠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賠付方式可以改變,首先先禁止醫院(包括民營醫院)直接對患方賠付,改由政府成立的糾紛解決部門或保險公司等(下稱:第三方),根據醫療事故鑒定部門的意見,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患方進行賠付,然后醫院再承擔相應的事故責任對第三方承擔賠償責任,這樣把患方與醫院的經濟關系進行隔離,讓兩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不直接”,減少直接利益碰撞,讓患方到醫院糾纏或鬧事得不到任何的利益,改變患方和醫院發生糾紛與經濟賠付直接發生關系的環境。
2、便捷醫療糾紛、事故處理的通道
(1)醫療機構在發生醫療糾紛時除應按“條例”的規定及時向上級匯報外,還應第一時間通知第三方介入,協調和處理相關醫療糾紛等事項,方便患方了解糾紛協商、調解、訴訟的程序和法律渠道,讓患方有個便捷的陳述自己合理主張的途徑,讓患方感覺到政府和醫療機構等有關機構,在處理醫療糾紛事項時是有“溫度” 的,最大限度安撫患方的“心理情緒”。
(2)禁止醫院對患方直接經濟賠償,減少醫院被患方糾纏和暴力索賠,有利于維護醫院的醫療秩序。同時由第三方根據醫患雙方糾紛或事故的責任進行鑒定,采用適當的糾紛解決方式,按法律、法規規定對患方進行合理賠償,能嚴肅法律、法規的約束力,提高民眾遵法守法意識,促進糾紛解決法治化。這在交通事故的糾紛處理事例上已經得到了印證,在交通事故由保險公司理賠之前,事故糾紛的雙方總是鬧得“臉紅脖子粗”,甚至“大打出手”,造成了由交通事故理賠糾紛引起的其他糾紛,但在規定交通事故由保險公司理賠之后,上述的情形基本沒再出現,事故雙方基本都能“友好”地處理事故賠償事項,很少再引發出“激烈”的碰撞。
(3)禁止醫院對患方直接經濟賠償,能消除患方“大鬧多賠、小鬧小賠、不鬧按規定賠”的“民俗套路”思維,讓患方知道到醫院糾纏或鬧事除了可能觸及法規被制裁外,撈不到其他“好處”,消除患方“不鬧”怕醫療機構賠償少的心理,能極大減少醫療機構被患方糾纏和醫鬧的發生,維護醫療機構正常的就醫秩序。
3、目前政府已建立醫療事故的“投保”機制,由政府衛生部門、醫療機構、保險公司等,共同商議醫療保險事項,初始年按醫療機構所承擔的醫療風險等級,確定醫療機構應承擔的保險費用,次年再由醫療機構的出險情況確定保險費用,醫療機構支付給患方的賠償金有部份來源于保險公司的資金,但與醫療機構支付給患方的賠償金額比還有差額。在改由第三方對患方進行賠償后,為了加強醫療機構重視醫療安全質量,增強主體安全責任,賠付差額由醫療機構承擔,并承擔《條例》規定的責任。
可行性:醫療事故糾紛賠償改由第三方支付,在現實中沒有不可操作的障礙,只需要由有權部門確定一家賠付機構,制定相關的制度對其約束即可實施,監管基本沒有太大的難度,執行的社會成本也不會比目前由醫院直接賠付的成本大,是一項利國便民的舉措。
總之,對醫患雙方在經濟賠償方式上進行隔離,能避開雙方矛盾的直接碰撞,按法律規定的標準進行合理賠付,在經濟賠償上體現法治、公平、及時。在處理醫患糾紛時,應及時、便捷、關懷并重,讓患方得到“溫暖”。對部份不按法律規定進行處理,無理取鬧者進行必要的懲戒,樹立法律的權威性,這樣我們基本能解決好醫患糾紛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