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利潤這個詞就會表示憤慨,這也恰恰表明那些人對利潤在經濟中所起的重要功能了解得還很不夠。實際上,利潤在整個經濟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一些統計數字足以說明這一點。從1929年到1943年這15年間,注冊企業的凈利潤占國民收入的比率,平均低于5%。從1956年到1960年這7年間,公司的稅后利潤占國民收入的比率,年均低于6%。從1971年到1977年這7年間,這個比率年平均也低于6%。然而利潤卻是最招致敵意的一種所得。我們用奸商一詞,貶斥那些獲取暴利的人。不過,理發店老板的平均利潤,不僅遠不如電影明星的片酬或者鋼鐵公司經理人的年薪,甚至可能不如技術工人的平均工資。
不少人在這個問題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想當然。就算世界上最大的工業企業通用汽車,其盈余算下來也只能算平常。很少有人關注過企業的倒閉率。他們不知道,‘如果參照過去50年的企業經驗,那么今天開店經驗雜貨店,每10家平均會有7家左右活到了第二年;可能只有4家能挨到四周年店慶’(摘自美國臨時經濟委員會{TNEC}的研究報)。他們不知道,從1930年到1938年的每年所得稅統計數字顯示,虧損企業的數量年年超過盈利企業的數量。
有一點很清楚,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任何人掏錢投資時,不僅要承受賺不到任何回報的風險,而且還得面對血本無歸的可能性。以前,一些特殊企業或者行業的高利潤,一直是人們不惜冒險創業的激勵因素。但如果最高利潤只能有10%,而虧本的風險統統由投資者自己承擔,那么創業家的牟利動機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就業和生產又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征的超額利潤稅已經表明,這種限制會傷害到效率,即便短期實施也不例外。隨著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的發展,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不僅使用自有資本,而且大量使用借入資本。借貸資本對職能資本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由于使用借入資本必須支付利息,于是產業利潤或商業利潤又會在量上再分割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兩個部分。按其本源來說,二者都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可是,這種純粹量的分割又會轉化為質的分割,即表現為資本所有權同資本使用權的分離,或所有權資本同職能資本的分離。結果,利息被歪曲表現為純粹是資本所有權所帶來的果實,似乎價值增殖是資本或貨幣的天然屬性。另一方面,企業主收入又被歪曲表現為似乎同資本完全無關,純粹是職能資本家組織生產經營和指揮監督勞動的報酬。即使完全不靠借入資本的職能資本家,也同樣會把自有資本進行質的分割,起著一身二任的作用,作為所有權資本,他取得利息;而作為職能資本,他又取得企業主收入。這樣一來,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就被完全掩蓋起來。
然而如今的政府政策往往認為,無論采取任何抑制生產的舉措,生產都會自動進行。當今全世界生產所能承受的最大風格之一,仍然是來自政府的價格管制政策。這些政策打擊了生產積極性,致使許多商品相繼停產,其造成長期的影響則是阻礙生產與消費者實際需求達成平衡。經濟自由運轉時,消費者的迫切需求會使得一些產品生產出現政府官員所說的“超額利潤”、“不合理利潤”,甚至“暴利”。但正是追逐利潤的事實在促使每家公司去實現獲利產品生產最大化,促使他們追加投資,添置更多的設備、雇傭更多的員工,還會吸引來新的投資人和生產者介入該行業,甚至那種產品的生產足以滿足需求,該產品的利潤又回落到平均水平為止。正如關稅史所提醒的那樣,特殊利益,總能驅使受惠的人處心積慮,去說服眾人為什么他們應該得到特殊待遇。特殊立業集團的代言人提出對自己有利的計劃,那些計劃開始顯得荒唐可笑,有識之士都懶得去戳穿它。但是特殊利益會驅使受惠的人堅持推進他們的計劃。該計劃若能通過立法實施,會立即增加那些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他們不惜一切代價,雇來聲名顯赫的經濟學家和公共關系專家為其代言。他們那些論調在公共場合被人反復提起,再加上大量的統計數字、表格、曲線圖和餅形圖的狂轟濫炸,民眾很快就信以為真,等到有識之士意識到立法實施勢在必行,一切為時已晚。
在資本、成本、價格被允許在競爭市場上自由浮動的自由經濟中,獲利的前景決定了生產什么、不生產什么,以及生產多少。某一行業, 當許多富商都投入資本時,由于彼此競爭,自然會降低這一行業的 利潤。一個社會的各種行業,如果資本都同樣增加,那么競爭的結果必然會導致所有行業的利潤都下降。價格、工資和利潤,能決定產品分配。最好的價格并非最高的價格,而是能夠促進達到最大產量和最大銷售的價格。最好的工資率也不是最高的工資率,而是能夠達到充分生產、充分就業和最大的持久穩定總工資的工資率。不論從業界還是從勞工的角度來看,最好的利潤不是指最低的利潤,而是能夠鼓勵更多人投資、創業,更多人成為雇主,或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利潤。如果我們想使經濟運轉只為某個群體或某個階層的利益服務,最后一定會傷害或損毀所有人的利益,包括原本想要照顧其利益的那些人。經濟必須為每一個人的經濟利益運轉而服務。
總而言之,利潤的一大功能是引導生產要素的流向,依照需求來配置各種不同商品的相對產出。任何一位政府官員,不論他有多英明,都沒辦法以生硬手段解決這個問題。自由價格和自由利潤會迅速促成生產最大化,迅速緩解供不應求,這是其他任何體制不可比的。硬性管制價格和硬性管制利潤,只會使供不應求的局面拖延更久,并使生產和就業下滑。
最后,利潤的功能還能對每一家參與競爭的企業持續不斷地施加壓力,不論這些企業目前的經營績效處于什么水平,他們都必須進一步改善經濟效益和效率。情況好的時候,改善經營可以提高利潤;情況普通的時候,提升效率能夠領先競爭對手;情況不好時,不這么做恐怕就無法生存。利潤有可能降為零,也有可能迅速轉為虧損。若平時不改進,等到無法立足的時候,再怎么加倍努力都可能悔之晚矣。
一句話,利潤來自成本和價格之間的關系,它不僅告訴我們生產何種產品最經濟,而且告訴我們哪種生產方式最經濟。對于絕大多數我們生產出來的商品和服務而言,用自由競爭企業的損益指標來作為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作者簡介:楊睿,女,漢,198808,重慶,碩士研究生,助教,單位: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管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