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內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外資作為參與中國企業“混改”的重要參與者,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更多元的資金來源,但是外資的進入是否能如預期所料一般能夠逆轉國有企業不斷下滑的財務績效?本文通過分析嘉士伯并購重慶啤酒后對重慶啤酒相關的財務績效,結果表明外資的進入有助于企業更新企業的經營戰略,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從非財務指標上看外資的進入有助于提供就業機會增加企業稅收貢獻。因此在混改的背景下,引入外資需要更多的關注對企業營業利潤的改善方式。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作為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四大舉措。由此,繼上個世紀90年代之后,學界又掀起了研究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浪潮。
同時黨的十八大還提出,要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由此,外資與國企合作的政策空間、市場空間更大,外資參與國企“混改”將進入加速期。因此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外資會給企業在財務績效上帶來何種效應,能夠給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二、文獻綜述
在以往的研究中,諸多國外的研究表明,外資并購會對被并購企業產生正面效應。如Boateng等(2013)通過中國企業發生的跨國并購事件進行研究,得到中國的跨國并購事件可以在并購事件發上日的窗口期內(前后10天)為目標企業帶來正向財務上效應。Neto等(2012)年在以國外企業作為研究樣本時也得到相同的結論。然而,也有一些學者的研究卻認為:外資并購會對主并方企業帶來財務上的負面效應。其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Mantravadi和Reddy(2011)以印度尼西亞的傳統工業企業參與的并購事件作為樣本,分析了主并公司在發生并購前后前三年內各項關鍵財務指標的變化,研究表發現除了凈資產收益率這項財務指標在并購后有明顯的提升,但是其他財務指標沒有得到顯著的變化,并且有很多指標在并購后反而出現了惡化。與國外研究形成兩種不同結論的情況相似,國內很多學者通過研究證明,主并企業通過并購會為企業的財務上帶來正面效應,也有其他相關研究的結果表明: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總體上帶來了了企業財務績效的提升;同時也有一些學者指出,外資并購會給被并購企業帶來負面效應。如劉李福(2015)等人認為,并購不一定是企業擴張的最好選擇,企業在并購后如果不能做好資源整合工作,那么并購就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甚至會使并購雙方陷入破產危機。
那么外資是否能夠給國有企業帶來相關的財務績效的提升?對此,部分國內學者在以往的研究中給出了相關的論斷:李艷玲(2017)認為現階段,國有企業引入外資的行為不是實際意義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而本職上只是一種單純的響應國家號召的行為,因此無法給國有企業帶來績效財務績效的提升。梁衛彬(2016)通過對比政府主導的并購與無政府行為引導的并購進行對比分析得到:擁有國企背景的企業,在進行外資并購時更少的獲得超額收益與累計超額收益,這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在并購的過程中的參與度國強。而其他大多數學者對國企引入外資的行為表示質疑,原因大多是國資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扮演的管理角色過重使得企業在相關經營活動方面缺乏自主性,從而喪失了基于企業自身情況的,對企業自身利益的全面考慮。然而也有部分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姜英兵(2015)認為在政府主導的外資并購中,政府的引導會使得并購過程中雙方更容易達成協議,于此給企業帶來財務績效的提升。夏夢楚(2017)在研究中指出政府主導的企業進行并購時,能夠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于外資并購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均做出了較為全面的分析,總的來說,國內外的研究主要從并購活動的動因和目標等方面解釋了被并公司的績效變化。雖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都是基于當時的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和社會環境得出的結果。而在當今“混改”的經濟大背景下,我國關于外資并購國有企業績效考核分析的相關文獻比較少,學者以前得出的結論能否繼續沿用有待驗證。針對此種情況,研究基于“混改”的經濟環境下,對外資并購我國國有企業的績效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實證研究,并檢驗相關并購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為我國的國企發展提供借鑒意義。
三、案例分析
本次研究選取了嘉士伯對于重慶啤酒的并購作為研究案例,首先對其并購中涉及的雙方企業、并購過程及并購動因進行梳理:
(一)企業簡介
1.嘉士伯集團
嘉士伯集團(下稱嘉士伯)是世界第四大釀酒集團,創立于1847年,總部位于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經歷了170多年的發展,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內嘉士伯創立了75個生產基地,擁有40000多名員工。嘉士伯集團的主要業務是啤酒和軟飲料的生產與銷售,在100多個國家擁有140多個核心啤酒品牌。1978年,嘉士伯啤酒集團在香港創建了啤酒生產銷售基地,即嘉士伯啤酒廠香港有限公司,主要負責嘉士伯啤酒在中國和香港的生產、銷售及市場推廣。
2.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重慶啤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重慶啤酒)以啤酒為主業,致力于啤酒、飲料以及相關產品的生產和研發。經過近50年的不斷發展,公司由建廠之初的總資產60萬元,發展成擁有資產近43億,集啤酒、飲料、生物制藥于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公司擁有28家啤酒分、子公司,分布于重慶、四川、貴州、江蘇、湖南、浙江、安徽、廣西等地,啤酒年生產能力突破280萬噸。
(二)并購過程
近年來,我國政府積極鼓勵國內消費,國內啤酒消費穩步增長,同時政府鼓勵外資企業參與國內啤酒市場的競爭。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啤酒行業漸趨集中,為搶奪市場,行業中的各大企業都在積極尋求并購,競爭非常激勵。嘉士伯在我國的并購活動始于20世紀90年代。當時我國啤酒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各大啤酒企業為擴大市場規模,紛紛開始了大規模的收購。2010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表示,促進利用外資方式多樣化,鼓勵外資以參股、并購等方式參與國內企業改組改造和兼并重組。該文件的頒布極大地刺激了啤酒行業借助外資快速發展,至2013年,我國啤酒產銷量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嘉士伯加大了在我國的并購力度。2017年,嘉士伯在我國西部地區的總市場占有率已經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在寧夏、西藏和新疆分別占有80% ,70%和60.2%的市場份額。
2013年3月5日,重慶啤酒公告了部分要約收購事項,公司股東嘉士伯啤酒廠香港有限公司擬以20元/股的要約價格收購146588136股(約占總股本的30. 29 % ) 2013年12月11日,此次要約收購的股份已完成過戶登記手續,收購結束,嘉士伯基金會通過嘉士伯啤酒廠香港有限公司持有重慶啤酒42.54%的股份,通過嘉士伯重慶有限公司間接控制重慶啤酒17. 46%的股份,合計控制重慶啤酒60 %的股份。
(三)并購動因分析
在嘉士伯并購重慶啤酒的事件中,出于重慶啤酒角度進行考慮主要的原因有一下四點:其一,有益于重慶啤酒突破經營上困境。重慶啤酒在參考了嘉士伯并購大理啤酒、黃河啤酒和拉薩啤酒之前的情況,這些企業出現了經營績效不佳、生產技術落后、負債比重過大、市場份額下跌以及陷入經營困境等問題,而重慶啤酒也同樣出現了相同問題,而在之前的并購中重慶國資委希望重慶啤酒在嘉士伯強大的資金注入和先進的技術支持下,迅速突破經營困境,實現新的發展。其二,穩定稅源,增加財政收入。其三,促進啤酒產業的結構調整。例如嘉士伯并購大理啤酒時,正是云南省國資委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時機,政策鼓勵地方國有企業實施“兩終止,一退出”,這時嘉士伯的相關舉動給當地政府提供了機會。而對于重慶啤酒來說,作為老牌國有企業,企業內部存在著設備老舊,能耗過多的問題,因此在生產過程中急需設備和技術更新。同樣,在嘉士伯并購重慶啤酒的過程中,重慶國資委期望借助嘉士伯的資金來源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術,整合西南市場。其四,維護社會穩定。嘉士伯并購重慶啤酒的過程中,國資委非常重視并購方案中對原有職工的安置條件。假如無法妥善處理原廠職工的安置問題,將會引發所處地區的失業率急劇上升,而數量較大的下崗人員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穩定。
四、并購績效分析
對于此次嘉士伯并購重慶啤酒的事件的并購績效,本文主要從對財務指標的影響以及并購事件發生后的非財務指標的變化上進行分析:
(一)對財務指標的影響
本次研究參考了國務院國資委財務監督與考核評價局制定的《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值》中關于啤酒制造業中的相關財務指標進行篩選,最終確定了16個指標作為并購后重慶啤酒的并購績效的衡量指標。同時考慮時間維度選擇并購發生年度的前后三年的財務數據作為衡量標準。為了保證數據的真實和可靠,本文中所涉及的相關數據均來自于銳思數據庫。
通過對表1進行分析可知,在嘉士伯并購重慶啤酒之后重慶啤酒的資產狀況以及債務風險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從相關財務比率的變化上能夠看出;但對其盈利狀的相關指標進行分析,其盈利狀況卻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反而出現負增長的趨勢,但對其經營增長狀況進行分析可知,其營業利潤增長率呈現逐漸下降額趨勢,但是其營業收入卻得到了提升。而這主要的原因是在嘉士伯對重慶啤酒進行并購后相關的經營戰略發生了變化,從追求更高的凈利潤變化為爭取更多的銷售數量。而產生這種戰略變化的原因是由于嘉士伯在中國境內通過連續并購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重慶啤酒作為西南地區的最要啤酒供應商,嘉士伯通過并購重慶啤酒后為了擴大其在西南地區的影響力則通過薄利多銷的方式搶占市場份額,從而出現上述狀況。因此從以上變化中我們得到,外資的進入有利于原有國有控股企業改變經營戰略搶占市場份額。
(二)非財務指標的影響
根據并購動因,此次嘉士伯對于重慶啤酒的并購產生的非財務上的后果主要關注其在就業安置的效果、市場份額占有及稅收繳費上:
通過對表2進行分析可知:在嘉士伯對重慶啤酒進行并購前,重慶啤酒的公司人數趨于下降趨勢,而產生此種情況的原因是:重慶啤酒的業績不斷下滑,無法為更多的人提供就業崗位,因此只能通過減少員工人數來對企業績效進行調控;同時由于經營業績不斷下滑,凈利潤的壓縮使得重慶啤酒在稅收上的貢獻較小,也出現了下滑的趨勢;而通過對比市場份額可知,其利潤下滑的原因是市場的占有率出現了問題。而在嘉士伯對重慶啤酒完成并購之后,公司吸收就業的人數有了明顯真假,并購后兩年的平均增長比達到55.32%;同時稅收上的貢獻也有了明顯的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重慶啤酒在市場份額的占有上得到了提升從而使得其經營狀況得到明顯提升,從而帶動了相關非財務指標的提升。
五、結論與啟示
通過梳理嘉士伯并購重慶啤酒的案例,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其一是外資的進入能夠幫助企業進行從新定位,改變固有的銷售模式,進行長遠的布局,為企業的長期盈利打下堅實基礎;而從非財務指標上看,外資能夠有效的擴大企業的規模創造能多就就業機會,同時能夠提升企業的稅收貢獻,同時增加企業的市場份額,然而外資在參與國有企業“混改”的過程中仍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對于國家層面,仍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來保證外資的參與。尤其是需界定好政府與企業在并購中的定位問題,對并購中的政府干預予以規范。二是在引入外資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通過犧牲利潤來提高企業營業收入,占領市場固然重要,但是為了保證企業的穩定發展就必須要在整合的過程中關注企業利潤的實現,保證股東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向市場傳遞好的訊息,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到國有企業“混改”的進程中來。
【參考文獻】
【1】李小斌.“二次混改”后的公司治理結構與績效變化——基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南方金融,2018(05):27-37.
【2】劉漢民,齊宇,解曉晴.股權和控制權配置:從對等到非對等的邏輯——基于央屬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8,53(05):175-189.
【3】方慧敏. 我國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關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8.
【4】王莎. 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的激勵效應[D].山東大學,2018.
【5】范昕暉. 中國聯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及其績效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8.
【6】袁友龍. 國企“混改”背景下中層經理選聘研究[D].安徽大學,2017.
【7】徐一旻. 混合所有制下的員工持股制度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7.
【8】朱珍. 二次混改增進國有企業的績效了嗎?——以六大試點央企旗下上市公司為例[A]. 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國有經濟論叢(2016)——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國有企業發展[C].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2016:10.
【9】張輝,黃昊,閆強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性負擔與國有企業績效——基于1999—2007年工業企業數據庫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家,2016(09):32-41.
【10】劉琦. 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員工持股模式探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
作者簡介:喬桐(1992—)男,壯族,籍貫:廣西柳江,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廣西財經學院,研究方向:企業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