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苗苗
【摘要】: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辭賦作為一個重要發展對象,對文學的影響不可小覷。從屈原、宋玉等辭創作者的出現,到脫離音樂和舞蹈的以文本形式出現的純作品形式賦的產生,讓文學在主體和客體上都逐漸獨立,審美特征也變得豐富,可以說,文學的自覺萌芽時期是從辭賦的創作中開始的。雖然其中經歷了淪為服務外在目的工具的低谷時期,對文學自覺產生一定影響外,辭賦在文學自覺進程中擔任重要角色。本文通過簡要概述辭賦在中國文學自覺進程中所起的作用,辯證地看待文學自覺進程。
【關鍵字】:辭賦 文學自覺 漢代文學
文學的自覺是指讓人們不斷對文學的本質進行認識,追求和實現文學自身目的和價值的過程。中國文學的自覺化進程是文學發展的必然所在,從不斷積累的量變,最后達到質的飛躍。楚辭在文學自覺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學發生變化的時期是楚辭的誕生時期,具有較強的文學意識,之后的漢賦創作過程使人們明白了文學與經學、史學、子學之間的不同,但是距離文學達到自覺、個性化的進行抒情和審美創作還有一定的距離,建安文學興盛時期,文學自覺實現了質的飛躍。其中經歷了三百年的發展歷程,形成過程與辭賦發展密不可分,通過分析辭賦在文學自覺進程的重要作用,更好更準確地界定文學自覺。
一、文學自覺的萌芽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發展的開端,可分為三個不同的時代:《詩經》是最早的一個時代,一般都是伴隨著舞蹈和音樂演奏的詩歌,主題創作意識并不明顯;其次是散文時代,但是其中撰寫子書和史書的過程,稱不上是嚴格的創作文學。這兩個時代的文學創作融合了文學、史學和哲學,詩詞創作伴隨著舞蹈和音樂,大融合的方式使文學完全處在自在的階段,沒有自主性;最后是楚辭時代,文學自覺開始萌芽。從以屈原為代表的辭的純作家的出現,到以宋玉為代表創作的完全脫離音樂和舞蹈的純文本作品賦的產生,在主體和客體上來看,文學都漸趨獨立,語言更加華麗,想象也很豐富。
在楚辭的文化背景下,漢代文學逐漸發展壯大。漢文化有時又被稱作楚文化,在統治者的引導下,辭賦創作十分流行,獻給皇帝的辭賦創作達到上千篇,由此可見,辭賦在漢代文學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辭賦創作者們帶著明確的目的進行文學藝術創作,提高了文學自覺意識。另外,辭賦所表現出來的與其他的文學時代不同的表現內容,讓人們對文學的認識更加深刻,大量的辭賦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麗”的審美特征也使得文學與學術區分開來,文學獨立由此開始。
二、文學自覺的演進和辭賦弊病
辭賦創作是漢代文學發展期間最重要的文學現象,而這一期間又是文學自覺演進的重要過程。辭賦最大的審美特征是“麗”,運用華麗的辭采進行辭賦創作。在楚辭到漢賦的發展過程中,純文本表現的越來越明顯,雖說屈原創作的楚辭脫離了音樂和舞蹈,但還留有一些印記,而到了漢賦時期,以宋玉為代表人物創作的賦基本完全脫離了音樂,以純語言的形式來創造藝術美和節奏美,表現出文學的自覺意識。漢賦的“麗”主要表現在鋪陳上。漢賦創作者在楚辭的基礎上,通過使用華麗對稱的語言對客觀事物進行描繪,形象地展現當時的社會狀態,從“言志”到“體物”的轉變,也是文學藝術的一種進步。
漢賦的描寫過程也產生了一些弊端。漢賦的語言華麗,但是太多的辭藻堆砌使得漢賦的感情表達不夠到位;說的話有時過于夸張,與實際狀況不符;辭采過于理直氣壯,造成與情感和義理相悖。但是對這些弊端的研究不是本文的主要目的,而是通過這些弊端說明 漢賦創作者們通過對“麗”的審美需求,逐漸明白了文學與音樂、繪畫、政史和史傳的區別,推動了文學自覺的進程,為實現文學自覺的飛躍打下了量的積累。
三、文學自覺發展延遲的原因
漢賦的發展在整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動文學自覺進程最快的時期,但是,三百年后的建安文學興起,中國文學自覺才實現質的飛躍。其主要原因是:漢朝發展的鼎盛時期,漢武帝為了把握權利,防止內亂,獨尊儒術,利用經學限制意識形態領域的各個方面,對中國文學自覺進程有很大的阻礙作用。另外,根據統治者的要求,賦的創作必須要有諷諫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賦的意識形態發展,反映出儒學對文學的制約。從揚雄以后特別是東漢的賦,逐漸表現出向儒學靠攏的趨勢,在創作手法上更多地表現出“尚用”的儒學思想,“麗”的審美特質被大大淡化,將文學與學術融合在一起,讓人們對文學本質的認識變得混淆。
漢賦中對“麗”的過于追求導致了文學靈魂的缺失,任何一種文學創作都是為了表達個人的思想和情感。再加上儒家“尚用”文學觀迫使漢服成為服務于外在目的的一種工具,在這種發展情況下,文學自覺很難發生質的飛躍。而在建安時期,文學的自身價值和本質得到良好體現,人的思想意識的提升又對文學自覺產生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因此中國文學的自覺進程在三百年后才實現了飛躍。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自覺的萌芽時期是先秦的楚辭時代,辭賦的發展進程與文學自覺進程相互影響。漢賦的發展為文學自覺進行了量的積累,但是由于儒學思想的影響和漢賦本身過于注重辭藻的華麗而忽視個人情感的抒發,導致文學的本質和價值不能得到體現,一直到建安時期才實現中國文學自覺進程的飛躍。從中可以看出,辭賦在文學自覺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對正確認識和理解文學自覺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鄧國均.論“誦讀法”在辭賦文學教學中的作用[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06):122-126.
【2】許結. 辭賦研究的藝術視域[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3-12(004).
【3】黃瑞云. 兩千年辭賦 幾代人辛勞[N].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6-05-1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