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慶之眼》是云南作家范穩以“重慶大轟炸”為創作背景的抗戰題材長篇小說。為了獲得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作者親身趕往重慶并駐扎在原抗戰地點,四處奔波走訪經歷過“重慶大轟炸”的幸存者和見證者。在花費了整整一年時間后,五次修改稿本之后,作者范穩發表了總字數高達三十萬余字的《重慶之眼》。
與以往的抗日題材類小說不同,傳統戰爭類小說往往將重點放在了反侵略這一主題,力圖刻畫苦難者的憤懣悲傷。而范穩則是將敘事重點放在了對中華民族遭遇苦難時不畏一切,敢于直面挫折,勇往直前的刻畫之上。《重慶之眼》采用了樸實干練的文字展現了重慶大轟炸事件中慘絕人寰的戰爭苦難,不僅展現了龍舟比賽、審判日等重大場面,也有對許多小人物及其心理的細節描寫,深切回顧了戰爭中侵略者的不良行徑,又對戰爭暴行背后做了深刻的人性反思。
【關鍵詞】:《重慶之眼》 敘事學 抗日題材 抗戰文本
一、引言
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在當代文學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比重,因此,抗日戰爭題材小說對于當代讀者正確理解抗日戰爭階段的歷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軍方對中華民國戰時首都重慶地區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據史料統計,期間大轟炸造成死者一萬人以上,美麗富饒的大部分重慶市區被摧毀。而范穩的《重慶之眼》就是取材于當時的戰爭背景,通過對主人公鄧子儒、藺珮瑤等人之間的愛情故事和生活往事,以及災后幸存者前往日本索賠的故事;通過全景式“重慶大轟炸”的歷史重現,凸顯了中華民族在困難面前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高尚氣節。
二、《重慶之眼》的創作背景
從《重慶之眼》的文本之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范穩是一個擁有人性關懷的作者,并且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基于民族抗日的寫作脈絡,作用通過將過去與現在,個人與群體有機結合,表達了自身對于幾千年來延續至今寶貴的民族氣節。作者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來收集重慶大轟炸事件的相關資料,并親身前往戰場遺跡,走訪重慶的革命老人,甚至遠赴日本,請教相關法律人士。大量的一手材料使得文章顯得更加真實可信,富有感染力。為了更好與文中描寫所契合,作者還學習當地的烹飪技巧,參觀革命時期的遠征遺跡,在正義之眼、未來之眼的具體章節中展示了革命烈士敢于斗爭,不屈不撓的偉大品質和當地居民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文本中敘事特點解讀
3.1 敘事重點的選擇
作者在文本創造的過程中,立足于“重慶大轟炸”事件背景之下,相比于其他抗戰類型的文本小說將寫作重點放在對日軍的殘酷行徑下,作者將敘事重點放在了重慶居民遭遇轟炸下仍舊不屈不撓,敢于斗爭的抗爭精神之上。《重慶之眼》不僅通過對國內人物的生活狀態的刻畫來表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抗爭精神,如市民龍舟賽中,面對日軍長達數年的戰略轟炸,仍舊揮舞手中旗桿面對空中戰斗機的掃射擊鼓競渡,霧都話劇表演團在已是殘垣斷壁的劇院外依舊認真地排練著,在高度緊張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重慶居民依然對生活包含激情,充滿著希望;此外,作者還另辟蹊徑描寫了日本國內的反戰人員的抗爭行為,采用新穎的寫作視角表達了日方國內對于戰爭行徑的厭惡與反對。
3.2 敘事角度的安排
《重慶之眼》突破了以往以單個人物視角的敘事方式,各個事件的發展既有著本身清晰的敘事脈絡,同時各個事件又可以有機串聯起來。《重慶之眼》不乏對大場面如龍舟賽、話劇團排練、隧道慘案等重要時間節點中大事件的刻畫,本身龍舟比賽和排練表演等項目應該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可恰逢日軍敵機的突襲,兩種強烈的氛圍反差在讀者頭腦中營造出一種奇特的畫面,讓讀者在情景交融中感受到小人物與大事件的細微關聯,反思日本侵略的殘酷。另一方面,文中也有對小的事件節點上的細節描寫,如大審判來臨時人們臉上細微的表情變化和心理描寫,讓全文在濃郁的愛國基調下批判了日軍侵略者的不恥行徑和重慶居民內心強大的精神力量,渾身散發出的一身硬氣,展現出強大的藝術張力。
3.3 寫作亮點的分析
國際反法西斯題材創作很多,但以往抗日題材類小說往往著眼于反侵略這一點,缺乏了一定的人性反思和深度。《重慶之眼》則是在做了全方面的實地考察后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精神乃至文化都花費了大量筆墨進行描寫,這在近幾年的抗日題材中的小說中實屬罕見。飽經創傷的城市卻沒有摧毀人們樂觀向上的精神和態度,例如文中有一位穿著旗袍的女士站在已被炮彈炸毀的劇院門口,手中拿著殘缺的鏡子正在化妝,不遠處躺著發黑的尸體。而小姐卻反諷到:“劇院被毀了正好,趕著我愁著看劇院還要買票排隊呢。”文中類似于此類的俏皮話還有很多,反映出了當地居民對內心苦悶的宣泄,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彰顯了作者的人性情懷和社會擔當。
四、結語
范穩的《重慶之眼》從民族氣節此獨特視角出發,通過對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以及日常居民的細微描寫,隧道悲劇、審判日等大事件的描寫以及日常轟炸區普通場所的刻畫,以及往日革命人士的昂揚斗志和如今幸存者對日方政府的強烈控訴相互輝映,高度贊揚了我國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敢于斗爭的偉大品質。對過去戰爭的反思,逝者的緬懷體現了書中強烈的愛國情懷,在民族脊梁的刻畫中有利于當代讀者正確了解歷史,培養自身的社會關懷和擔當意識,學習革命烈士為國奉獻的寶貴精神。
【參考文獻】
【1】 田園.論網絡影視敘事學的構建[J].電影評介,2017,(24):52-54.
【2】 方宏蕾.《普埃布拉情歌》的第一人稱敘事策略[J].湘南學院學報,2017,38(4):45-48.
【3】 朱淑藝.淺析"寧式喜劇"中的影像風格與個性元素[J].戲劇之家,2017,(2):145.
【4】 王欣.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與生態主義批評[J].電影文學,2017,(21):63-65.
作者簡介:賈建紅(1975- ),女,副教授。單位: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