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佛教哲學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的人生論是佛教哲學理論體系建構的基礎,而人生論中的人生觀,即因果業報論是佛教學說的核心和基石,佛教用此理論來說明了宇宙中萬事萬物的聯系。在現實社會層面,因果業報論中蘊涵的倫理思想,對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有著道德引導的作用,具有客觀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佛教哲學 因果業報論 道德意義
約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環境中,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不斷地發展、演變著,形成了獨特的中國佛教哲學,成為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梁啟超在《佛典之翻譯》中云:“法相一宗,雖然淵源印土,然大成之者實自奘師。其提倡因明,傳譯之余,講析不倦;中國人知用‘邏輯’以治學,實自茲始。”可見佛教給中國哲學注入了新鮮血液,直接影響了中國人傳統的思想方式。中國佛教哲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將其分為三大類:人生論、宇宙論和實踐論,其中人生論是佛教哲學理論的建構的基礎。而人生論中包含的佛教的人生觀——因果業報論,意義尤為重大,東晉王謐云:“夫神道設教,誠難以言辯,意以為大設靈奇,示以報應,此最影響之實理,佛教之根要。”因果業報論是佛教最根本、最核心的理論,是佛教說明對宇宙萬物關系的基礎理論,這種理論體現了一種道德公正,具有道德意義。
一、 因果業報論的基本內容
佛教中有一句著名的偈頌:“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意思是一切事物都由自已的因和緣而生,當因緣盡時,事物本身也將消失,即因果律,也是因果報應。尤為清楚闡述了因果理論的是《緣起經》和《佛說稻稈經》。《緣起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問佛因果是什么?佛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簡而言之,所謂因是指原因,果就是結果,因為有這個事物,所以就產生了另外一個事物,佛教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這樣的因果規律所支配,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生命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對因果律又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廣義上指存在于物質世界中的因果律,部分是人的感官能直接認知到的因果規律,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自然現象;部分是抽象的,諸如:左右、上下、長短、貧富等概念,也可通過理性思維理解到這些相對的概念是屬于‘有此才有彼’的因果關系。狹義上的因果主要是指佛教講的業力,“業”,本意是做事,就是行動、行為,佛教中的業是指所有友情眾生流轉于生死中的動力,分為身、口、意三種業力,行動前的想法,心理活動即意業;行動相關的語言即口業;身體做出具體的行動即身業。這些業的行為體現著不同的功德和過失,被分為善業、惡業和無記業,善的行為造善業,惡的行為造惡業,不善不惡的行為則為無記業,三業中能引起果報的是善、惡兩業,無記業非善非惡,力量微弱不會引起果報。眾生所造的善惡不同的業就是因,從而引發好的或者壞的果,業力的影響是不能消除的,所造的業必定引起相對應的果報,這種因果律如同自然中的因果律一樣都是必然的,無論是佛還是鬼都無法改變。在《佛說稻稈經》中說到:“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駐”,意思是不管釋迦牟尼佛是否會出現,法性即因果規律都是永遠都存在的,佛教的觀點是,因果規律本身不是任何神創造的,而且不會以任何神或眾生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釋迦牟尼佛只是因果學說的思想體系建構者,而非因果的創造者。從這個意義層面上理解,和其他宗教完全不同的一點是,佛教不承認有任何全能的造物主和神的存在,無論外在的物質世界,還是內在的有情眾生,一切生命的形成、發展和變化都是因為有自己的因和緣,這就是因果業報論。
二、因果業報論體現的佛教人生觀
人的生命從何而來,死后又歸于哪里,人為何有種種痛苦,人的命運為何千差萬別,這些問題,佛教不認可人的命運由萬能的神主宰的觀點,也不認可一切事物都是偶然的產物的觀點,在佛經中,釋迦牟尼佛通過闡述十二緣起來解釋了眾生的生死輪回,以及生老病死種種苦痛的緣由。經文中講:“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嘆、苦、憂、惱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純極大苦之聚。”這里講眾生的整個生命過程劃分為了十二個環節,即:無明(愚癡,無法理解佛理)、行(意志活動)、識(心識)、名色(精神和形體)、六處(眼耳鼻舌身意)、觸(觸覺)、受(感受)、愛(愛欲、貪欲)、取(執著)、有(思想行為)、生(來世之生)、老死愁嘆苦憂惱。其中包含了前世、現世和來世,‘無明’是生命的緣頭,生命在愚癡無知中開始,因為無法認識到人生的是實相,所以在生死輪回中輾轉往復,而生命的本質‘純極大苦之聚’即各種痛苦的積聚。
佛教這種嶄新的人生觀,與中國本土傳統的儒、墨、道等文化全然不同,正如孔子回答弟子關于死亡的問題所說:“未知生,焉知死?”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對死亡是沒有具體解答的,佛教的因果業報論為中國人提供認識人的生死,命運的軌跡、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的途徑,對中國人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強烈的震撼,《后漢記》中記載:“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漢言覺。將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專務清凈。其精者。號為沙門。沙門者。漢言息心。蓋息意去欲。而歸于無為也。又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后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行善修道。以煉精神而不已。以至無為。而得為佛也......故王公大人。觀生死報應之際。無不瞿然自失也。”可見,因果業報論在中國形成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的許多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中,有關此影響的敘述,此處不再展開,這里主要提出因果業報論在現實社會中的道德意義。
三、 因果業報論對現實社會的道德引導作用
(一)、確立人的主體性。佛教的因果業報論否認全能的造物主的存在,也不承認天命論,人的命運完全是由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決定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確定了人的主體性,肯定了人能把握自己命運的主觀能動性,這種積極進步的理念,不僅在以“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的天命論主導思想的中國傳統社會,具有巨大的革新意義,即使在現代社會,由于因果業報論強調個人的身、口、意均會產生相應的果報,從而決定人當下和未來的命運,從而得出人不是只能安于現狀,而是可以按照佛教的道德去行善積德,從而改變命運的結論,這種觀念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正向的引導作用。
(二)、樹立道德規范。佛教認為佛教提出的善業和惡業的不同果報決定著人今生和后世的命運,是人相貌端正或丑陋;生活幸福或不幸;經濟富裕或貧窮等的根本原因。行善或行惡,決定著人的生活不同方向,是活得幸福還是痛苦是由人的自身的行為決定的。這種觀念能有效地引導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教將善惡分為十善業和是不善業。十不善業是指:殺生、盜竊、邪淫、妄語(撒謊)、粗語、離間語(挑撥是非的語言)、綺語(讓人產生欲望或嗔恨心的語言)、貪心、嗔恨心、邪見。與十不善業道相反的就是十善業。認可佛教學說的人會將佛教的戒律等同于自身道德規范,主動去惡從善,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對社會產生了積極的效用。
(三)、利于社會穩定發展。除了眾生的生老病死的因緣,社會中的一切不平等現狀,也都可以從這一因果論中得到根源性的說明。任何一個社會必定存在不平衡發展和不平等的情況,面對這種社會現實,佛教的因果論承認了社會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的合理性,但不將造成人苦難的原因視為社會原因,而是認為這是眾生的果報,人們應該虔誠行善,修持佛法,積累善業,這是人們獲得未來和來世的幸福的正確途徑,這種理念有效地穩定了社會秩序,如宋朝丞相張商英在《護法論》中所講:“若使天下之人。事無大小。以有因果之故。比不敢自欺其心。善護眾生之念。各無侵凌爭奪之風。則豈不刑措而為極治之世乎。謂佛無益于天下者吾不信矣。諒哉。”歷史也證明,佛教的因果業報論對于社會的穩定發展的確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如上所述,佛教因果業報論在客觀上起到了強化世俗倫理的作用,有助于維持國家繁榮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但同時,研究佛教思想,必須秉持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承認作為宗教之一的佛教,其思想中有著落后、消極的部分,對社會的建設、科技的發展有一定阻礙作用。故此,我們應批判性地繼承佛教思想,去粗取精地汲取其思想體系中合理的、對社會具有積極意義的部分。
【參考文獻】
【1】方立天.《佛教哲學》.長春出版社,2006。
【2】慈誠羅珠堪布.《慧燈之光》.西藏人民出版社.2016。
【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唐)玄奘.《緣起經》.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
項目基金:本文為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少數民族哲學思想與文化傳承創新研究基地資助項目“藏傳佛教倫理對克服現代文明危機的啟示”(項目號2018SZJDS06)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吳靜(1984—),女,漢族,四川省綿竹市人,碩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倫理學專業,民族與宗教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