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要】:企業VI形象設計課程是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核心課程,該專業貼合市場需求,采用“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方法,該課程是培養學生能夠從事廣告行業核心工作的重要橋梁。但是目前高職企業VI形象設計多數選用的教材中只有文字以及圖片,內容固定、對設計原理闡述不完善、缺乏數字化資源,不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學生課后的進一步學習。并且修訂周期長、更新速度慢、內容滯后、難以與時俱進、沒有體現課程銜接、項目任務中缺失對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的引導。針對此現狀,本文筆者在分析傳統“企業VI形象設計”課程教材使用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闡述關于企業VI形象設計課程教材建設的設想。
【關鍵詞】:VI設計 教材建設 數字化資源 主流價值觀
1.高職企業VI形象設計課程的特點
高職院校旨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對實踐動手和技能操作要求相對較高。企業VI形象設計課程作為我校特色專業——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的核心課程,專業貼合市場需求,采用“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方法,課程融合了專業要求的平面構成、字體設計、包裝設計等相關內容,貫穿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始終,是培養學生能夠從事行業核心工作的重要橋梁。
2.傳統企業VI形象設計課程教材存在的問題
課程開設以來,共使用過三本不同的教材——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企業VI形象設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VI設計項目式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VI設計》。教材大多從系統的理論知識作為開端首章,再從VI設計包含的設計內容逐一成章,并以案例賞析的形式闡述設計理由;每章節末端配合當前章節內容出一個命題設計練習題,最后進行綜合設計。下面,我具體談談這些教材時存在的問題。
2.1版本陳舊、內容過時
目前能找到的高職教材種類較少,且95%出版時間在近三年以上,內容陳舊枯燥,修訂周期相對較長,不能及時有效的更新,而廣告的特性決定其與市場關系非常緊密,類似這些教材不能滿足與日新月異的市場趨勢;有些教材編寫缺乏實踐性,使得學生學習的知識缺乏應用性,嚴重影響學生發展,與崗位技能脫軌。
2.2缺乏數字化資源
目前市面上沒有該課程的立體化教材,又由于沒有合適的教材作為依據,教師往往通過不同書籍總結專業知識,以PPT的形式進行授課。學生在課堂結束后因為沒有復習資料,從以前每次課的回顧復習來看,不到50%的學生達到制定的教學目標。
2.3 缺乏課程銜接
企業VI形象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包含了平面構成、字體設計、廣告創意、包裝設計等,【2】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不但很多,而且對其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依據人才培養方案,本課程開設在平面構成、廣告創意、字體設計、影視后期、POP廣告設計之后。但是目前的教材在內容的編寫上缺乏與這些課程的有效銜接,導致學生對如何運用已學過的專業知識在該課程中進行應用表現不清晰。
2.4缺失綜合設計能力培養
對設計原理講述不完善。忽視了原理理念的滲透,對一些概念或理論缺少多方位的詳細闡釋。要么直接刪減作品與設計的關系,突出實際制作內容,學生不清楚設計概念,導致學生制作落入模仿與抄襲的窠臼,套用模板的現象較為嚴重,作品失去多彩性,相互之間作品差異不大;要么突出形式上的訓練,未能融入設計本質層面的思考,容易讓學生產生重復設計的厭倦感;教材編寫上忽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激發,學生跟隨教師僅學習形式上的訓練方法,獨立性和獨創性較為缺乏。
2.5忽視主流價值觀的引導
目前市面上教材中,忽視了引導學生建設主流價值觀,比如在實踐項目中注入中國特色傳統文化元素等。教師指導學生設計現代廣告時,引導學生將現代人的興趣愛好和審美因素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使廣告充滿文化氣息,形成特色與風格,既有助于傳承傳統文化,也是另一種廣告獨特的魅力所在。
3.關于企業VI形象設計教材建設的設想
3.1教材思想
為了加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縮小課程與崗位需求之間的差距,本教材采用“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方法,教材建設的全過程是開放的,從社會需求調研、工作任務分析、相關知識到項目訓練都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并遵循“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實踐為主線,以項目為引領,用任務進行驅動,建立以工作過程導向體系為框架的現代課程結構,重新序化課程內容,做到顯性知識與默會知識并重,將陳述性知識穿插于理論性知識之中,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結合新時代思政教育與專業實踐融合——即“增強對傳統藝術的了解,深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內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建設主流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路。
3.2教材內容與特色
①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為我校特色專業,其“工作室”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在校學習不僅知識得到增長,職業崗位的勝任能力也得到提高,創業創新的潛力得到挖掘;所以教材采用“工作過程導向”的體系構建方法,教材建設的全過程是開放的——從社會需求調研、工作任務分析、相關知識到項目訓練都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工作室一體化教學的新模式的訓練,參與教師社會生產時間課題研究,培養專業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②在教材內容上,采用“三大模塊”即“項目任務—相關知識—項目訓練”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教師將企業調研所獲的符合時代潮流發展趨勢的項目發布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興趣點,再引導學生在做項目的過程中自覺發現并提出問題,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融入項目過程展開教學,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VI制作的知識,逐漸擁有獨立制作VI設計的能力。
③教材將配套數字化資源,不僅是作為紙質教材的資源補充,當有新的理念、新的潮流趨勢時,數字化資源更方便及時更新,使教材動態化。【1】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如動畫、微課、虛擬仿真等使教材形式更加個性化、動態化、碎片化。
③在工作任務導向中,結合思政課程元素設計和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素材,有機引入中國傳統元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具有中國元素、中國文化、中國形象等文化元素,引導學生建立主流的價值觀、文化觀的,建立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比如“剪紙”、“中國結”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