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磊
【摘要】:在我國西部青藏、川藏高原這片特殊的土地上,生活著一個“會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能跳舞”的藏民族,在藏民族的音樂寶庫中,與原始藏族貴族有關的古典宮廷樂歌、與寺廟宗教有關的詠經調和與牧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藏族民歌這三塊基本是藏族歌曲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藏族民歌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受獨特的高原地理環境、藏語方言、藏傳佛教流派文化背景、相對原始的生產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藏族民歌的風格特點與演唱技巧也各有差異。
【關鍵詞】:鍋莊 弦子 果諧 堆諧 山歌
藏民族是一個文化歷史非常悠久的民族,也是一個善歌善舞的民族,這個民族創造了極其豐富的民間音樂,也創造了很多絢麗多彩的民間舞蹈,“唱歌就要跳舞,跳舞就要唱歌”已經成為這個民族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何時何地,不管男女老少,隨時都會即興唱歌,即興起舞,或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或表達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或表達對愛的憧憬,或表達對神靈的祈福。地域不同,方言各有差異,民歌各具特色,為讓學生歌唱好藏族民歌,特對不同地域存在著的鍋莊、弦子、果諧、堆諧、山歌等這幾種藏族民歌演唱風格與技巧進行分析。
一、“鍋莊” 演唱風格與技巧
鍋莊也叫“卓”“歌莊”“果卓”,“卓”也就是“舞蹈、跳舞”的意思,主要產生、流行于藏東地區,現分布于西藏昌都、那區,四川的甘孜州、阿壩州,青海省、甘肅省及云南迪慶的藏族聚居區。鍋莊最初雛形是藏傳佛教密宗的一種祈禱形式,經過千百年的演變發展,現在以一邊唱歌一邊跳舞的對歌形式存在并發展著。鍋莊這種歌舞形式的主要特點就是“手拉著手或者胳膊挎著胳膊,踏著節奏邊跳舞邊唱歌”。這種歌舞的動作比較粗獷、剛勁,正因為如此,所以鍋莊中的民歌旋律強弱也比較分明,演唱鍋莊中的民歌時,演唱者要氣息飽滿,充滿激情,字頭要咬準,字要咬正,字正方可腔圓,旋律主要隨著舞步節奏發展,舞步節奏越來越快,演唱旋律的速度也要越來越快,音也要隨之越來越強。
二、“弦子” 演唱風格與技巧
弦子也叫“康諧”,和鍋莊類似,也是邊歌邊舞的音樂題材形式,也主要產生、流行于藏東地區,和鍋莊不同的是,鍋莊粗獷剛勁,弦子俊秀典雅。弦子中的民歌有著舒緩悠揚,婉轉流暢風格特點。演唱弦子中的民歌時,對聲音的控制力要求很高,對氣息的控制力要求也很強,要求氣息控制在丹田位置,隨著旋律行進而緩緩道來,歌聲要平穩,不能忽強忽弱,歌聲要連貫性,不能演唱的斷斷續續。因為弦子中的民歌要求歌唱的委婉抒情,婉轉流暢,所以要求演唱者常在一些特定的位置加一些滑音演唱,以此來增強旋律本身情意綿綿不斷的意境之美,但旋律中用于托腔時二胡律動伴奏的裝飾音是不需要演唱者唱出來的。
三、“果諧” 演唱風格與技巧
果諧,也叫“圓圈歌舞”,也是一種邊歌邊舞的音樂題材形式,主要產生、流行于藏南地區。以旋律激情、奔放而又不失樸實的演唱風格而著稱。果諧中的民歌一般來說,曲調相對比較短小,節奏相對簡潔,速度較快。作品旋律涵蓋的音域也不寬,大部分都是五度到八度。旋律行進上,最大的特點就是慢歌舞是快歌舞的重復壓縮。在快歌舞與慢歌舞切換時,大多會加一小段無伴奏朗誦,增強歌曲的詼諧幽默感。演唱果諧中民歌時,要求歌聲剛勁有力,氣息的爆發力要強,聲音的點要透,重音要演唱的更加突出。
四、“堆諧” 演唱風格與技巧
堆諧,有的地區也叫“堆”,諧就是“歌、歌唱”的意思,最開始產生于阿里地區,后傳入藏西地區,是一種大家手拉著手組成一個圓圈,邊歌邊舞的音樂題材形式。堆諧中的民歌旋律一般比較簡單,大多由一個快板和一個慢板及舞蹈動作組成。旋律相對平穩,起伏也不是很大,演唱者只需要做好氣息的控制,用氣息控制歌聲的平穩、婉轉即可,演唱堆諧民歌中的襯詞時要用喉頭控制音高和音色。
五、“山歌” 演唱風格與技巧
山歌,在藏族地區也有叫“魯”,在藏族民歌中,山歌唯一只唱不跳的純歌體,主要產生、流行于藏北地區,山歌又有農歌和牧歌之分,誕生于藏北大草原區域的那區山歌最有代表性。山歌的主要特點是旋律比較自由,大多是散板,節奏比較隨意,音域跨度很寬,曲調比較悠長,音樂情緒相對高亢,大多有著長長的托腔,真假聲交替進行比較多,演唱者大多可根據自己情感的浮動添加裝飾音烘托情緒。演唱山歌時,要求演唱者氣息沉在丹田位置,像一根直線一樣,支撐著歌聲緩緩拉出,聲音要直不能抖動,聲音的位置相對靠前一點,但音不能白,更不能虛,歌聲要自然流暢,音色明亮,將歌聲充斥于整個空曠的大草原上。
結語:
總之,藏族民歌特點主要就是熱情、活潑,樸實、抒情,要求歌聲婉轉流暢,自然優美不造作,只在嗓音上模仿幾個裝飾音,模仿幾個藏元素曲調等就當是學習藏歌演唱是不對的。偶爾用喉頭控制聲音的唱法“枕固”也只是在特殊的情況下,在風格較強的歌曲中起到裝飾作用,用來強調風格的色彩變化,只是和藏民族語言中緊舌音有關,并非藏民歌都是用喉頭控制聲音,“枕固”也并非就是藏民歌的靈魂所在。想演唱好藏族民歌,就一定要了解藏民族音樂的發展歷史,掌握好不同藏族民歌的音樂風格特點與演唱技巧,藏歌唱起來才不會“撐、堵、壓、擠”,才算走上了演唱藏民歌的正道。
【參考文獻】
【1】阿金.淺談藏族歌曲創作兼談才旦卓瑪演唱風格[J].康巴文苑1996(02)
【2】劉忠壽.藏族歌曲演唱初探[J].康巴文苑1997(03)
【3】中央民族學院《藏族文學史》編寫組.藏族文學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85.
【4】新亞細亞學會.西藏情歌[J].新亞細亞1932
基金項目:本文為四川民族學院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以就業為導向的藏族歌曲納入聲樂小課改革探索》課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