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藝源
【摘要】:新刑訴中所規定的在逃犯罪嫌疑人缺席審判制度,為我國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的刑事訴訟目標提供了更完善的機制。其中所規定的重新審理制度,在以往的缺席審判中給予了犯罪嫌疑人為自己辯解,實現自己訴訟權利的機會。
【關鍵詞】:缺席審判 重新審理 再審
一、立法背景
2005年10月27日,中國加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這一舉措,對利用國際力量,加大境外追逃追贓力度十分重要,在此基礎上建立境外脫逃分子的缺席審判制度也是該政策在實踐層面的具體要求。
建立刑事缺席審判制度對促進反腐敗國際追逃工作有著重大意義,也可以使一些案件得到及時的處理,及時固定證據,避免因時間過長,讓證據滅失。
因此,2018年10月26日修改的新刑訴法中,正式增加刑事缺席審判制度,創設針對特定情形下不到場被告人的審判程序,對構建與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審判制度體系有著重要意義。
二、我國缺席審判制度的概念定義
關于缺席審判的含義,在我國學界有三種觀點:第一,刑事缺席審判指,在法院開庭審理之日,控辯雙方中一方缺席并未進行辯論、陳述時,法庭可以僅僅以出席一方的辯論、陳述為依據進行案件審理,并得出審判結果的審判程序。第二,法院開庭審理刑事案件時,控方或者被告一方沒有出庭或者雖然雙方均到庭,但是沒有對案件進行陳述與辯論時,法院可以根據一方陳述對案件進行審理。第三,所謂刑事缺席審判,表示被告人沒有在法庭宣判日出席,法院在控辯方辯護人出席的情況下進行審判。
筆者認為,新刑訴規定的缺席審判可歸于第二種觀點,但是我國的缺席審判范圍更小更明確,我國只規定了被告缺席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缺席審判,如果刑事訴訟中控訴方缺席,或者法官缺席,都屬于阻礙訴訟的情況,并不符合我國缺席審判的適用。
三、我國缺席審判制度中的重新審理
1、重新審理的范圍界定
缺席判決中的重新審理是指在缺席審判的情況下,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啟動的審理程序,在這種情況下的重新審理不是把前面的程序全部推翻,從一審程序開始審理,而是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進行重新審查。我國新《刑事訴訟法》在第二百九十五條中對以往的規定做出了修改:“在審理過程中,被告人自動投案或者被抓獲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理。......罪犯對判決、裁定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理。”
2、重新審理的制度優勢
重新審理程序的啟動是由于被告人的缺席進而導致訴訟程序的不完善而出現的,在重新審理啟動之前,審判組織已經對案件的事實情況進行了審查,若再用一審程序重新對案件進行處理,而此時案件情況沒有出現新的變化、也沒有新的證據,就會導致案件被重復審查。而審判監督程序側重于對訴訟程序的糾錯,是基于程序性錯誤的出現或者違背程序公正、實體公正的問題,對案件中某一環節的糾正。在案件沒有出現新事實、新證據,法院已經在被告不到案的情況下查清事實、適用法律作出了判決。被告到案后對判決有異議,出于尊重被告的訴權,法律規定應當重新審理,此時雖然不能認定案件判決有錯,但在已經審理的基礎上再次審理,是符合審判監督程序的目的和要求的。
(1)重新審理符合再審的立法目的和法理基礎
按照我國刑事訴訟的理念,審判監督程序中堅持“有錯必糾”、“不枉不縱”的原則。只要發現審判組織作出的生效裁判有錯誤,不管是認定事實還是適用法律的錯誤,審判組織都應該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對案件重新審理。 從法律的實體正義理念角度來看,如果訴訟法的具體原則與發現事實真相和糾正錯誤結論的目的相沖突,應優先適用發現事實真相和糾正錯誤結論的基本原則。
對被告作出缺席判決后,由于被告到案后對案件有異議而程序重新啟動,啟動的理由可以歸于當事人認為事實不清,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申請重新審理,符合再審中的申請理由認定。且被告沒有參與第一次庭審,法庭做出了不利于被告的裁判,基于此,判決可能存在錯誤。啟動重新審理的程序符合再審中“有錯必糾”的原則。
(2)重新審理與既判力的關系
重新審理的做法使訴訟程序倒流,這一倒流過程看似是對被告的訴訟權利進行了充分的保障,并且使其獲得了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的機會。然而這樣的規定是否是對缺席情況下作出的判決的既判力的否定?司法既判力的目的是為了維持審判結果的穩定性,再審的目的是為了糾正錯誤,維護公平正義。二者的最終目的都是指向司法公平正義的基本原則,而這一基本原則的效力應該高于其他原則。即,根據法的價值沖突時的效力位階選擇方式,當其他司法原則與公平原則相沖突時,應優先適用公平原則。因此,當司法權威與司法公正沖突時,應優先選擇維護司法公正,即對被告人提出異議后進行再次審理的做法持肯定態度。
3、重新審理中審判組織構成
當被告人缺席審判時,該案如果進入再審程序,審判組織應當考慮缺席審判案件進入再審的前提條件,即,被告人在歸案后對缺席審判的生效判決提出了異議,以被告人歸案為時間節點,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看審判組織的構成。
一是在歸案前,審判組織在被告人缺席的情況下審理案件并作出了最終的生效判決。這個時候的審判組織對于案件的事實認定、證據認定和法律適用等程序不存在瑕疵,但整個程序缺少了訴訟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即被告人當庭對自己罪行的供述和辯解。沒有當庭聽取被告的供述和辯解,僅依據現有的證據和事實認定作出最終判決,合議庭成員相當于沒有與被告有直接的接觸和交流。
二是歸案后,進入再審程序。首先是由有原合議庭成員參與的審判組織對該案進行審理。這一審判組織中的合議庭成員,雖然在此前階段已經對該案的基本事實有了認識,且對案件已經具備獨立的主觀判斷,但他們對案件中最關鍵的被告供述部分沒有接觸,也沒有做出認定。缺席審判的再審程序中,參與過本案第一審、第二審、復核程序審判的合議庭組成人員可以再次參與本案的再審程序的審判,這一做法并不違背公平公正的原則。其次是沒有原合議庭成員參與的再審程序,這一程序的構成與普通再審程序中合議庭的組成無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