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意象圖式與概念隱喻理論,本文通過文獻研究的方法,主要探討網絡流行語以及漢語熟語的語義分析。由于意象圖式可以充當隱喻映射的始源域,它的顯著特征之一是可以充當其它概念的基礎。因此可以為許多抽象概念的隱喻引申提供結構理據。由于人們頭腦意象圖式的構建,使得網絡流行語以及俗語的概念隱喻被人們所理解,并產生含蓄、易懂、幽默的效果。
【關鍵詞】:概念隱喻 意象圖式 熟語 網絡流行語 語義分析
引言
意象圖式和隱喻是語言的認知過程的主要認知方式,兩者有緊密的聯系。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將意象和圖式這兩個概念結合而成意象圖式,并將其引用到隱喻分析之中。意象圖式賦予了人類認知世界的能力,幫助人類預測和推理建立在人們日常身體經驗基礎上的普遍概念系統。Lakoff( 1987,1990)和 Johnson( 1987) ,以及 Talmy( 1988) 都認為諸如意象圖式的涉身概念可經過系統擴展后提供結構給較抽象的概念或概念域,意象圖式可以充當隱喻映射的始源域。意象圖式的顯著特征之一是可以充當其它概念的基礎。因為,意象圖式派生于我們與客觀世界的互動,人類自身的基本客觀體驗產生了意象圖式。意象圖式理論在認知語言學領域的研究主要體現在概念隱喻理論和一詞多義現象研究這兩個方面。1993年,Lakoff 系統闡述了概念隱喻理論,其核心內容是“隱喻是跨概念的系統映射”。后來,Lakoff 和其他語言學家用意象圖式來解釋一詞多義現象。其研究表明,一個詞的多種意義,實際上可以用簡單的意象圖式來進行概括。這些研究也進一步說明了意象圖式是大量經驗的抽象概括;我們的經驗可以無數,但是意象圖式的數量極少,我們可以用有限的意象圖式來組織和理解無限的經驗。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意象圖式理論日益成為語言研究的焦點。
熟語常常被認為是組成詞匯的一個雜論無章的特殊的部分,因此有著與表面意思不同的深層含義或特殊的含義。網路流行語的傳播速度之快,傳播面積之廣使得一些新詞新意應運而生。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許多熟語和網絡流行語的比喻意義是由概念隱喻構建與激活的。近年來,許多認知學家以及研究者更加關注探究習語和網絡流行語的認知機制。本文嘗試使用認知機制中的意象圖式理論對漢語網絡流行語和熟語的概念隱喻進行語義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網絡流行語和熟語傳達意義的過程。
1.什么是概念隱喻
概念隱喻是從日常表達式中歸納出來的具有典型性的認知模式,可反映客觀事物,尤其是反映一些抽象事物的關鍵特征和本質屬性。在隱喻結構中,人們利用對兩種毫無關聯的事物進行感知交融,實現從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以表征現實事物與現象的概念意義。
Lakoff and Turner(1989: 129)認為常規化隱喻一般被視為死隱喻,其實死隱喻是最活躍和潛意識的。因為最活躍、最固有、最有效、最有力的東西常常是那些自動自便的潛意識之物。很顯然,在長期習俗常規化中潛意識地建立與語言系統里的“死”隱喻是最重要的。一些反應人對世界的基本經驗認知的死隱喻成了一種認知信條(cognitive tenet),我們稱這種死隱喻為“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s)。”(《意義與認知范疇化》 張維鼎 2007:162)
Lakoff將概念隱喻(定義為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事物。理解概念隱喻要把握幾個要點:
第一、概念隱喻是內在的,深層的、本質的,在概念化過程中才能看得到。
第二、概念隱喻是從一般曰常用語中總結歸納出來的,它所關注的是從日常用語概念化過程中普遍而又深層的隱喻現象,這種隱喻是一種認知活動,讀我們認識世界有潛在的、深刻的影響,從而在人類的范疇化、概念結構、思維推理形成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人類的思維大多是隱喻的,如果概念是隱喻的,思維和行動也會是隱喻的。人們總是從一定的角度通過隱喻或所了解的形象去理解事物。這種隱喻思維過程的結果,形成了許多系統化、帶根本性質的隱喻,這些隱喻反過來又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言語行為。人們經常自覺或不自覺運用某些隱喻來表達思想,但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思維方式中存在的這些概念隱喻。
2.什么是意象圖式
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原則是“現實— 認知— 語言”,這是一個十分籠統的概念,其中的認知包裹很多細微過程,我們可以將其詳述為:
現實——互動體驗——意向圖示——范疇——概念——意義——語言
認知
由此可見,意向圖示是在互動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又是形成范疇、概念和意義的基礎。“意象”常作為心理學術語,多指一種心理表征,不很確定;而“圖式”則指人們把經驗和信息加工組織成某種常規性的認知結構,可以較長期地儲存于記憶之中,指相對固定的已建立的類型 Lakoff (1979,1980)首次將兩個概念結合而成“意象圖式”(Image Schema), 并將其應用到隱喻分析之中。 (《什么是認知語言學》 王寅 2011:54)
意象圖式是初始的認知結構,形成概念范疇的基本途徑,組織思維的重要形式,獲得意義的主要方式。(47)那些理解隱喻的基礎意象圖式都是通過人的感官系統對客觀世界感知后形成的基本圖式。各種各樣的意象圖式交織起來構成了經驗網絡,形成了語義網絡。(《語義論》 朱越 2006:48)
3.概念隱喻和意象圖式的關系
處于抽象層面的意象圖式能夠以類推的方式隱喻的前提是意象圖式。意象圖式不但是隱喻的建構模式之一,而且能幫助人們認識隱喻。作為隱喻的心理基礎的意象圖式實際上是內化于人類的經驗中,意象圖式是人類在與客觀世界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基本認知結構。這些意象圖式交織在一起就構成了人類經驗網絡,人類的理解和推理都是憑借意象圖式來進行的。總之,意象圖式是人類構建隱喻和認識隱喻的重要手段之一。隱喻和意象圖式是密不可分的,隱喻研究必須要以意象圖式的理論為基礎,不考慮象圖式的隱喻研究,或不考慮隱喻的意象圖式的研究都是不可取的。人們觀察周圍的環境、走路、吃飯、睡覺、購物、讀書等等,因而人們的身體都始終處于和外部客觀世界的接和互動之中。意象圖式就產生于這些看似無關的活動之中。這樣人們就可以用意象圖式來解這些活動,構建意義,進行推理,從而把離散的活動互相聯系起來。由此可見,意象圖式是來源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世界的互動經驗的簡單而基本的認識結構。
4.意象圖式下網絡流行語網絡語的概念隱喻語義分析
網民在認知網絡語言中的概念隱喻時,需激活腦中與此概念相關的意向圖式,再把隱喻里所表達的涵義與大腦里已有的概念、經驗、背景知識等聯系起來。通過調用激活腦中的意向圖式,網民能夠了解網絡語言隱喻產生的內在基礎,同時領悟出網絡語言里隱喻本身所表達的情感。
2016年在各大網絡流行的詞“洪荒之力”,這個詞源自于熱播劇《花千骨》。洪荒之力在劇中意為最厲害的法力,擁有洪荒之力之人便得天下。而今年里約奧運會之際,體育運動員傅園慧表示:“我昨天把洪荒之力用完了,今天沒有力氣了。”這個詞成為8月份互聯網的最熱詞。這個詞形象將自己的實力和氣力比喻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法力。看過電視劇的網民聽到看到“洪荒之力”這個詞,腦中就會構式出這種法力的特點及震撼的場面,再利用隱喻思維,就不難理解此隱喻的內在含義。因此網民紛紛效仿使用這個詞表達自己已經盡全力做某件事。今年的另外一個網絡流行語“友誼的小船”,來自于漫畫作家喃東尼最開始創作的漫畫“友誼的小船”:兩只萌萌的企鵝共同坐在一艘小船上,有一段“話不投機”的對話最終導致“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網民們由此衍生出了更多“翻船體”,如愛情的巨輪說沉就沉,好好的姑娘說胖就胖,卡里的余額說沒就沒……“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形象的將朋友之間的友誼比喻為小船。網民看到這個詞時,首先會在頭腦中根據自己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構建出以一種意象圖式。通過意向圖式感知本義和隱喻義之間的聯系, 運用認知能力理解隱喻里所隱含的意義。這個網絡流行語以翻船的場景效果形象的傳達了話不投機時的尷尬氛圍。這種概念隱喻既形象表達了說話者的意圖,又傳遞了一種幽默的語言效果。
網絡語言中的隱喻無處不在, 在網絡語言使用傳播的過程中, 每個人腦中的圖式即使用者腦中已存在的概念、 經歷、 知識等相關背景對網絡流行語隱喻表達的認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網絡流行語隱喻表達的理解認知過程也就是網民已有的背景知識和新信息相互摩擦的過程,利用圖式化抽象為具體的過程。
當網民碰見有隱喻的網絡語言時,為了充分理解隱喻里喻體和本體的映射,他們需要用激活腦中已有的圖式,進而進行信息匹配。如果網民腦中缺少相關的背景圖示,網路語言里的隱喻則很難被真正的理解并掌握。
5.意象圖式下漢語熟語的概念隱喻語義分析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表明,熟語的產生與人的認知能力直接相關,在對熟語的理解過程中,人類通過認知手段由一個詞的中心意義或基本意義向其他意義延伸。因此,熟語是在一定的意象圖式模式基礎上通過隱喻和轉喻手段而形成的。意象圖式所涉及的空間結構,所以有關形狀、 移動、 空間關系的知識都是以意象圖式的模式存儲的。人們首先在大腦意識中構建一種自己所熟知的意象圖式,繼而用隱喻的思維理解其中的形象表達。
漢熟語中隨處可見隱喻現象,隱喻思維組織我們的思想,形成我們的判斷,使語言結構化,從而產生巨大的語言生成力。例如,“一碗水端平”、“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海水不可斗量” 、“竹籃打水一場空”,這些隱喻的表達中都是使用了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原始域,通過隱喻的手段建立起與之目標與的聯系,也因此使得兩個意象圖式的構建建立起相關的語義關系。
此外,歇后語作為熟語的一種,也包含了許多概念隱喻。“在歇后語的使用中往往謎面的部分所提出的事物,在謎底的部分揭示出這種事物的特點。在使用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在對話中只提到了謎面的部分,也就是隱喻當中的源域,使聽話人自然的就把源域的結構投射到目標域之中,進而理解了說話人的意圖。”(隱喻視角下的歇后語研究 2010 高竹 )
例(1)“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青”和“白”,根據人們的生活經驗的常規意識,首先在在頭腦中產生一種意象,最讓人容易聯想到的就是“蔥”和“豆腐”的特征。通過隱喻把“蔥”和“豆腐”之間簡單的顯而易見的顏色的對比投射到更抽象的內容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清白,以一種委婉的說法表達意義。
例( 2) 眉毛胡子一把抓:形容做事不分輕重緩急,逮著什么干什么。眉毛:代表重要的事;胡子:代表不重要的事。
例( 3) 天下烏鴉一般黑:形容不管哪個地方的剝削者對受壓迫者都是一樣的壞。
烏鴉:剝削者、壓迫者;黑:壞
例( 4) 一寸光陰一寸金:比喻時間十分寶貴。 時間:金錢
這些俗語里包含了一系列從原始域的概念向目標域的概念的映射。這一歇后語的運用,能夠暗示出說話者意思,是表達委婉,從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熟語作為一種具有幽默性質的言語交際形式,恰當地使用可以避免談話人陷入尷尬窘境,可以委婉拒絕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在詼諧輕松的氛圍中使談話活動得以順利完成。
結語
生活中的隱喻無處不在,不管是在網絡流行語還是在熟語的使用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概念、經歷等相關背景理解這些語言的隱喻表達。在此過程中,認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網絡流行語以及熟語隱喻表達的理解認知過程也就是網民已有的背景知識和新信息相互摩擦的過程,利用圖式化抽象為具體的過程,每個人腦中的各種圖式構成相互聯系的語義網絡。但由于個體的生理差異及個體的生長環境、 生活經驗、 受教育程度、 認知能力等有差別, 每個人的意象圖式也存在個體差異。在認知網絡語言的隱喻涵義時,網民圖式塔里的各種圖式相互交叉,共同發生作用,同時網民借助抽象思維能力把意象圖式網絡里的知識運用到理解隱喻中,通過生活中已經了解的現象來理解體驗抽象復雜的未知現象,不斷地把未知內化成已知,進而獲知其中概念隱喻所傳達的意義。
【參考文獻】
【1】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高竹,2010,隱喻視角下的歇后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3】王寅,2011,什么是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4】張維鼎,2007,意義與認知范疇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5】朱躍,2006,語義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姓名:侯亞軍,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東,單位:上海大學,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