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平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中國傳統文化在逐步淡化。在當今的社會里,我們到底應該如何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其繼續傳承并發揚下去呢?特別是在藝術教學的前沿——九年義務教育的美術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做?“面人湯”走了,“泥人張”沒了,風箏、蠟染、剪紙甚至連傳統繪畫技巧和裝裱都要離我們遠去了。是傳統文化不適應經濟時代的發展嗎?是傳統文化過于陳舊要被淘汰了嗎?
對于傳統文化,我們不應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接受。2018年末,筆者對所任教的農村中學義務教育八年級學生進行了小樣本抽樣調查。被調查的學生有106人,男生56人,占總調查人數的53%,女生50人,占總調查人數的47%。其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認知的,如傳統節日、傳統禮儀、傳統工藝、傳統技能等的學生有99人,占總調查人數的93%;明確喜歡傳統文化,如傳統戲劇、傳統曲藝相聲、傳統音樂、棋類對弈、傳統科技制作(校內有興趣小組)等的學生有81人,占總調查人數的76%;在美術課中希望學習到一定傳統文化傳承并愿意推廣的,如參加傳統手工藝制作,利用各種集會、網絡分發宣傳材料手段參與宣傳等活動的學生有60人,占總調查人數的57%;而對傳統文化抱有消極態度,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將像“四大文明古國”一樣逐漸消亡的學生有21人,占總調查人數的近20%??傮w考量,大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是抱有信心和希望的,同時,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需要現代科技文明傳播手段的支持,同時,要隨著時代的需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
作為一名傳統文化的傳承人,作為一名現代教育的傳播者,我認為我們不應該過于因循守舊,拘泥于舊文化、舊思想,盲目跟隨著舊形式發展。古有實例,公元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后,雖然結束了北方多年來分解混亂的政治局面,但是與漢族的文化相比,鮮卑族的社會發展水平比較落后,面對這樣的現象,鮮卑族的貴族們并沒有遵守讓文化相互融合的必然發展趨勢,而是對舊文化和舊制度進行百分百傳承,并且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北魏的這些做法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的矛盾。所以我們應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陳規舊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
首先,筆者認為,要將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縱向傳承下去,就須先做到轉型,使舊事物變成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并為人們所接受的新事物。轉型之后的新事物一定要摒棄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增加為舊事物所不容納的新內容。在面對中國傳統文化時,轉型是必不可少的,轉型既可以使現在的人們更好地理解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不斷磨練和完善。所以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轉型是必要的,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其次,要讓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橫向發揚出去,必須做到創新性發展。在如今的生活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不僅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制度的變革,還推動著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所以說,想要中國文化一步一步橫向發揚至世界各地,不斷創新是必不可少的。而這創新究竟是什么?創新就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它的實質其實就是揚棄,例如:傳統工藝中的民間剪紙流傳至今,由于所用刀具(刻刀、剪刀)的不同,剪刻材料(紙張、皮草、金箔、闊葉)的不同,乃至雕刻內容、題材、形式的不同,分為南北派系,其中以福建剪紙、慶陽剪紙、蔚縣剪紙、山東剪紙最為盛名。隨著“一帶一路”人類文明的又一壯舉,就像美術教學中的傳統剪紙工藝那樣,它的對稱、團花式形式美使土耳其等中亞地區的地毯制作工藝大放異彩,圖案色彩更加端裝秀美;剪紙鏤空的技巧也使巴黎時裝性感優雅的時尚風姿更加凸顯了歐洲女性的婀娜。所以,傳統的剪紙工藝不能只局限在單一的形勢下,要讓它的手法、技巧、故事通過更多的媒體介質得到弘揚、推廣、轉化、升華。我們要讓中國傳統文化一步一步完善,一步一步創新,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集體、一個人,都不可缺乏信念,不可缺乏精神支柱。尤其是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真善美似乎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在人活著的價值和意義也被很多人忽略了的今天,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用科學的態度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真的是越來越重要了。一切走極端的態度都無法使我們全面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讓我們靜下心來思考并尋找一條真正適合我們傳統文化前進的路,為弘揚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作者單位: 北京市通州區次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