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學強
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等活動,個別時候還要創設情境,讓他們學會從數學的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激發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根據學生的特點,將學生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那么在他們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學生們學起來,也將感到親切、真實,也不再覺得數學是枯燥乏味的,這也有利于培養他們對周圍事物觀察的興趣和認知態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將課堂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
摸索經驗,把經驗轉化為知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但是它高于生活,也回歸了生活。數學與人們的生活每時每刻都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有靈性與活力。用生活的理念構建課堂,才是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不管是學習好的學生還是學習稍微差的學生,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生活經驗,只不過是學習稍微差的同學不能將這些經驗和知識聯系起來,所以成績也不是很好,而且學習數學也沒有興趣。我在講“平均數”的時候,專門把這節內容放在八月十五前后去講,讓學生把中秋節晚上分月餅的感受第二天在課堂上談一下,讓同學們聽一聽,家里買的每一塊月餅是不是都是平均分的,任何人都沒有多吃或少吃。每當講到這課的時候,同學們都興趣高漲。將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能夠解決一些身邊的問題,從而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自豪感。
尋找規律,探索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是一門規律性很強的科學,數學知識與現實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尋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激發興趣,感受數學的別樣魅力
興趣是激發人們學習的無盡的動力,數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要打破“純數學課”的觀念了,要聯系生活實際,也要做到與其他知識的有機結合,互相補充,互相結合,才能將數學課上得比較完美。
盯緊課堂,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與學習方法的主要來源,課堂常規抓得好,可以培養學生優良的學風,能使學生學習質量提高。如教師可以通過樹榜樣的方式來抓常規,促進學生養成好習慣。小學生的模仿性極強,榜樣對他們有很強的吸引力和號召力,抓好典型就能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也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之一。
關愛學生,有效提高課堂質量
關心學生是當好教師的起碼要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愛教育才有力量,愛是教育的前提。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表現在一視同仁。關心學生是當好教師的起碼要求,不以學生美丑論好惡,不以貧富懸疏論親疏。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應平等對待,特別是對后進生、智力低的學生,更要關懷備至。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應是和藹的,又應是嚴峻的,但和藹不等于放縱,嚴峻不意味著冷酷,同時教師要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特證、個性、才能和傾向,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學。
鼓勵為主,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
上課前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班里的新鮮事,對于這些事再說說自己的感想,說得好的,及時給這些學生鼓勵,對起來發言學生都給予表揚。這樣學生就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中體會到了平等、民主、信任。也可以讓學生提問題,并互相解決問題。但課堂上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在課堂中老師講得津津有味時,有的學生突然插話提問題。其實,這表明學生上課認真聽課,積極思考,這是十分寶貴的思維品質,老師不應責備學生,而應給予鼓勵,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寬容學生,給學生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使學生在課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積極地參與,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正常發揮出來。
轉換角色,堅持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共同參與、互動的過程,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一個教師無論學識如何廣博,都必須始終考慮到在學生的主體位置。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做到:轉換角色,教師由教學過程的主宰者變為引導者,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明確目標后自己去學習,自己去找問題,提問題,自己去獨立完成題目,自己總結知識規律等。豐富教學形式,以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可采用的方式有:自主式,以問題引路,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式,教師出示討論題目,學生明確討論問題后,隨后分組討論;辯論式,教師提前布置辯論題目,確定正反兩方,學生就會預習新知,查找資料,然后在課堂上展開辯論,最后由老師點評。在這種環境中,學生增強了參與意識,興趣盎然,樂在其中,這樣課堂學習的氛圍就更濃厚了。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教學中,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課堂教學貼近生活,才能展現數學的魅力。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用愛揚起教學的風帆,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和反思,才會有所創新,有所收獲。
(作者單位: 河北省泊頭市齊橋鎮王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