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巖
北京市順義區楊鎮中心幼兒園是北京市東郊的一所農村園,至今有27年的歷史,是北京市一級一類園、北京市早期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家園共育”實驗基地。對于這樣一所規模大且地處農村的幼兒園來說,要實現高質量教育,家園共育是重中之重。為此,我們始終保持清晰的工作思路:異中求同。我們從幼兒園和家庭共同的教育目標出發,家園形成合力,共同陪伴孩子慢慢成長。
專業引領,奠定家園共育的基礎
一是認識清晰明定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均強調家庭和幼兒園的合作關系,強調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幼兒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影響。我園對家園工作進行了定位:從常規工作上升為重點工作;從單項活動轉變為全面活動;從被動發展到主動出擊;從從屬地位到引領發展。二是理念引領定方向。樹立一系列教育理念:家長第一——家長是孩子發展的“第一責任人”;幼兒為本——孩子的健康快樂可持續發展是家園共育的根本目的;共育同行——家園共同合力才能實現“5+2﹥7”;陪伴為基——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也是最深厚的愛;尊重解放——保護孩子努力飛翔的翅膀,讓孩子擁有自主發展的力量。三是園長掛帥親引領。我園家園共育工作由園長親自掛帥制定《家長工作計劃》《家園共育工作實施方案》《家委會工作章程》等制度性文件,使得家園共育的策略落地生根。四是課題研究促系統。2017年,我園“提升教師家園共育素養的研究”課題順利通過中國教育學會“十三五”課題立項。
多方合作,調動可用的共育資源
一是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我園一方面,通過多種途徑促進教師職業素養的養成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通過專家培訓、專題研討、案例交流等方式強化教師的法律意識,掌握家園共育的方式方法。
二是發揮家長的主體作用。第一,合理運用家長資源優勢。充分調研家長特長,深入挖掘家長資源,開展親子互動課程。成立了“安全護衛”“種養指導”“巧手制作”等家長志愿團隊,為孩子發展服務。第二,切實保障家長參與管理。發揮家長委員會、安全委員會、伙食委員會的督導作用,讓家長參與園所規劃制定,進行課程引進評審,評估園本課程實施,檢驗幼兒伙食質量,做好幼兒園安全督查等全方位管理工作。
三是運用一切可能的社會資源。鎮域資源:充分發揮鎮域資源在幼小銜接、課程開發、資源共享等方面作用,如邀請本鎮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老師共同開展“入學準備大家談”活動。專家資源:主動申請市、區家園共育項目園,積極爭取項目專家進校園,讓幼兒、教師、家長享受高水平的教育理念下的成果。高校資源:建立“大學-地方政府-幼兒園(UDK)”伙伴合作關系,掛牌成立了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楊鎮幼兒園、北京市幼教師資培訓中心研訓基地和首都師范大學教研基地。
因時而動,滿足不同時期的獨特需要
一是工作前置重預防。制定了《楊鎮幼兒園家園共育工作總體方案》,從整體規劃角度闡述幼兒入園三年的家園共育工作目標、各年齡段家園共育工作重點內容、方式、時間安排等,明確了“三年學習,共同成長,孩子畢業、家長結業”的工作思路。二是及時處理重時效。在規劃保障整體工作的前提下,還應注重日常工作,及時有效地處理好隨機事件,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有效溝通,架起家園共育的橋梁
一是只有“看見”才能認可。我園通過邀請家長現場觀摩、分享幼兒日常活動錄像視頻、開展家長沙龍、微信平臺分析案例等方式,讓家長“看見”孩子在游戲中的學習、在生活中的學習、在大型活動中的學習。二是只有“專業”才能信服。在專家引領下,以專業的視角開展每一項工作,用專業征服家長。三是只有“轉變”才能一致。隨著家園共育工作的開展,家長教師的觀念與行為在悄然發生著改變,教育的方向與節奏逐步協調一致。家長的轉變:從只關注“知識技能”向關注“情感能力”轉變;從“包辦呵護”向“敢于放手、自主鍛煉”轉變;從重視“生活細節”到重視“全面發展”轉變。教師的轉變:從“家園共育工作是負擔”到“家園共育工作是動力”轉變;從“主要交流孩子的問題”到“交流孩子的發展”轉變;從“布置任務”到“專業指導”轉變。
活動促進,實現親子共同成長
一是“陪伴系列”活動。我園在世界睡眠日、讀書日等紀念日開展“陪孩子睡”“陪孩子讀”活動,在六一、國慶節、新年等特定節日開展“陪孩子演”“陪孩子游”“陪孩子過大年”等活動,在運動會上開展了“陪孩子玩”等“陪伴系列”活動,引領家長在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與學習方式的基礎上,科學陪伴、有效陪伴。在活動的引領下,家長逐漸從“要我陪伴”轉變為“我要陪伴”,項目引領下的家園關系愈加和諧,親子關系愈加親密。
二是課程開放活動。為了方便家長走進幼兒園,了解常態下的幼兒活動,我園按照年齡班工作重點和園本課程安排制定“學期開放活動一覽表”,對開放活動整體規劃,向家長公布,家長根據開放內容、開放時間自愿選擇參觀時間,靈活多變的形式安排、豐富多彩的課程呈現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
教育孩子必須架起家園共育的橋梁,越過幼兒園的圍墻,走進社區、村莊、大自然。我們期待通過家園共育實現教育的一致性、一體化,切實踐行《指南》,辦優質的學前教育。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楊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