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幸偉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什么是好奇心呢?心理學解釋說好奇心就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是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所以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尤為重要。我們都知道要重視孩子的好奇心,但也要認識到在孩子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的同時也會發生很多“探索”行為,如果成人對這些“探索”行為引導不當也會造成危害。
我認識的俊俊就是一個這樣樂于“探索”的孩子。一天午飯后,我帶著孩子們散步時,俊俊趁前面的小朋友不注意用力地向前推了前面小朋友一下,前面的小朋友跪趴在地上,哭了起來。俊俊看到小龍遲遲沒有起來又發現我過去了,就對摔倒的小朋友大聲說道:“你快起來,又沒什么事,起來啊。”我過去檢查了一下摔倒的小朋友,發現并無大礙,可以自由活動后,開始問俊俊:你為什么要推小龍呢?俊俊說道:我和他玩游戲呢,他故意不起來的,根本沒事。離園時,是俊俊奶奶來接孩子,我就把孩子今天在園發生的事情和俊俊的奶奶說了,希望可以讓家長們注重加強對幼兒的安全教育。晚上,俊俊的媽媽聽到奶奶的轉述后聯系到我,我把孩子一些日常不當行為和孩子媽媽說了說,俊俊媽媽說平時也有提醒孩子,接著又說道孩子是好奇心太重,總想進行各種嘗試。我肯定了俊俊媽媽的說法,孩子都有好奇心,俊俊又是個特別喜歡思考、探索的小朋友,個人能力在班上也是比較突出的,正是因為孩子發展較好,對這種是非對錯是有自己的判斷的,他看到我后想讓摔倒的小朋友起來是為了向我證明他這個行為沒有造成危害,這種想法就是不對的,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一定要及時制止,并和孩子說明原因。
在隨后的日子里,我會格外留意俊俊的表現,發現俊俊的很多“探索”行為都得到了家長的支持或是默認。比如家長會支持孩子獨自拖著4-5斤的被子包裹爬三層樓到教室;弟弟裹著紗布縫針的手是由于他在“探索”刀具使用時不小心造成的。在這些時候,我都會選擇和俊俊家長溝通些這個年齡段幼兒身體發展、思維發展、情感發展等方面的特點,希望家長對孩子有正確的認識,要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對于孩子“能力”之外的事,家長要幫助孩子把好關,做好“保障”工作。但也不要因噎廢食,忽視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產生興趣的動力,如果孩子對學習沒有一點興趣,那不但學不好,而且會覺得負擔很重,產生畏難情緒和厭倦心理。好奇心的產生和培養也與環境的刺激有著密切的關系。豐富多彩的環境是激發和培養好奇心的必要條件,而單調、枯燥的刺激會抑制和扼殺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創設適宜的環境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至關重要的。
俊俊家庭氛圍比較寬松,家長在教育上有自己的想法,希望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滿足孩子的各種好奇心。好奇心確實能夠促使孩子對某種事物、某項活動產生求知欲,并在求知欲的驅動下,去探究、去思考、去學習、去發現,使他們最終可能成功、成才。俊俊的出色是毋庸置疑的,他可以專注地參與各種活動,喜歡學習鉆研探索,表達能力也很強。但對孩子行為沒有約束所造成的不好的一面就是會造成危險的發生,孩子對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后果沒有足夠的預知能力,有些家長往往會在孩子造成危害后果時簡單粗暴地直接訓斥孩子或是打孩子一頓,根本沒有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原因是什么。孩子的發展需要空間,但家長一定把握好度,一切要以孩子及他人的安全為前提,不應一味放任。希望家長們不要等到自己對孩子感到無能為力時才去思考怎樣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長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好奇心往往只會使孩子產生一時的興趣,如何真正使孩子堅持下去,是離不開成人及時的幫助和引導的。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楊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