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編者按:她熱愛語文教學,在教學研究的道路上,始終堅定前行,正如她所言:我正從事最適合我的工作,因為我由衷地愛語文教學,愛語文教學研究。語文教學之于我,永遠如“人生初見”,帶著無窮的吸引力深深地吸引著我……
李中秋,北京市豐臺區語文學科骨干教師,現任職于北京市豐臺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1995年參加工作至今,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及研究工作,先后被評為全國作文大賽優秀評委、豐臺區先進教育工作者等。
二十余載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她始終堅持在教學一線,以滿腔的熱忱堅持在研究中探索語文教學規律,為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服務。
探索語文教學之“道”
李老師一直堅信:如果學生掌握了語文學習之“道”,他們將實現真正意義的自主學習,將全面提升語文學科素養。因此,她始終將“探索語文教學之‘道’”作為自己教學和研究的目標,努力在教學生涯中引導學生探索、發現、運用語文學習規律,真正授學生以“漁”。
課題研究——科學探索“道” ?李老師先后自主立項和參加全國、市、區級別的教育教學課題研究,在一個個課題研究中,用科學的方法和態度立足實踐,從不同方面探索教育教學規律。課題研究使李老師用科學的方法探索語文教與學的“道”,也使她有了一些積淀:先后參與了有關教學研究書籍的編寫工作或選文入內,如《構建鮮活有效的習作課堂——中年級習作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小學語文比較閱讀教材一年級下冊》等。
實踐研究——簡化提煉“道” ?從實踐中研究,邊實踐邊研究,李老師逐步摸索出一些語文學習規律,并將這些規律簡化為學生容易掌握的方法。她既注重借鑒前人的經驗,又注重為方便學生學習而有所創新,使方法更易為學生掌握,為他們的學習提供幫助。如在詞語拓展積累時,李老師避免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將積累方法提煉為:近義詞積累法、反義詞積累法、分類積累法、一定順序積累法等。
“學習”研究——引生發現“道” ?李老師不僅研究“教”,而且注重研究“學”。通過研究學生的“學”,及時調整“教”的方法、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更好地激起了學生語文學習探究興趣,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她注重以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是注重運用先進的教學技術研究學生的“學”。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礎上,針對教材重難點,李老師運用平板設備、Ezclick(Ezstudy)等先進技術充分調研學生學情,進行有針對性的數據分析,發現學生學習的起點、難點、提升點,有效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發現規律、方法,感悟到學習之“道”,有興趣地展開學習。
李老師二十幾年如一日,潛心追求研究教與學的“道”,就是為了培養出更多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創新性的學生,為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而沉醉其中。她不滿足只做一個教書匠,更愿意做一名有心的教學研究者,在更快、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善用鼓勵成就師生和諧之道
古語有云:“親其師而信其道。”要成為好的語文老師,除了扎實的功底、追求的熱忱,也要和學生保持著融洽、和諧的關系。在學科學習過程中,李老師善用有的放矢的評價,來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激發起學生樂學的興趣,使師生共同沉浸在快樂的學習中。如“借用成語”式評價,鞭辟入里,令人難忘;“指明優點”式評價,指明優點、點明學習方法;“啟發思考”式評價,激起思考,引發思維碰撞;“故作糊涂”式評價,給學生提供“為師”的機會;“幽默否定”式評價,激發興趣,引發探索……“小小點評心思多”,各式評價的背后,是李老師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科素養的關注,是李老師從內心里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智慧。
語文課堂,是李老師“七十二變”的陣地,在這里,她時而是老師,時而是伙伴;時而是教者,時而是學者;她時而點撥方法,時而出謀劃策……為了學生的學習,她“善變”且“善辯”,“善思”且“善司”,努力以思想啟迪思考,以自身帶動學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沒有滿足于成熟的果實,而是始終追求著語文教學的真諦。在她眼中,語文教學永遠如“初見”般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