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要]目的:探究c反應蛋白在胸膜炎中診斷性抗結核治療中的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結核胸膜炎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對比患者進行抗結核治療前后血清c反應蛋白濃度的變化,評價c反應蛋白在胸膜炎中診斷性抗結核治療中的效果。結果:患者治療后胸水c反應蛋白與胸水CRP/血清CRP均明顯下降,且顯著低于治療前(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將胸水CRP濃度以10mg/L為標準,結核性胸水的診斷敏感性為96.7%。結論:c反應蛋白對疑似結核胸膜炎患者的抗結核治療具有重要的判斷價值。
[關鍵詞]c反應蛋白;結核性;胸膜炎;診斷性治療
[中圖分類號]R5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03-000-01
結核性胸膜炎屬于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由結核桿菌而引發,患者常因滲出性的胸腔積液致病。胸腔積液是胸腔內的液體發生產生增多或吸收減少,導致胸腔積液不在正常范圍內的病理改變,臨床上以炎癥、結核性與惡性胸腔積液最為多見。結核性胸膜炎包括三種類型:滲出性胸膜炎、干性胸膜炎和結核性膿胸,其中最為少見的是結核性膿胸?;颊叨啾憩F為發熱、氣促、咳嗽和胸痛等癥狀,疾病初期僅僅表現為胸腔積液,若長時間未得到有效治療容易引發病情集中,出現包裹性積液。結核性胸腔積液多與各種結核病變合并發生,炎癥積液主要表現為滲出性,患者有明顯的胸痛和發熱癥狀。若不及時控制,大量的積液會壓迫患者的胸腔,引發呼吸困難,嚴重者甚至造成死亡,為緩解患者的癥狀,需要反復進行胸腔穿刺抽液,但反復抽取容易造成蛋白丟失,效果不佳。所以,及時診斷并進行合理的治療,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質量,對延長患者的生命延長具有重要意義。我院對既往收治的120例疑似結核胸膜炎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通過c反應蛋白判定抗結核治療的效果,現將其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結核胸膜炎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x線與B超診斷為胸膜炎,最終根據胸水脫落細胞與胸膜病理活檢證實。男67例,女53例;年齡22-70歲,平均(453±12.5)歲。本次研究均獲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c反應蛋白測定患者于治療前抽取靜脈血,并進行離心分層,取上層血清置于70%下貯存待用,同步抽取患者的胸腔積液5ml作為標本,3000r/min離心10min,分使用速率散射比濁法對血清c反應蛋白和胸腔積液進行測定,測試儀為奧林巴斯AU400全自動生化儀,試劑由德靈公司提供,所有操作步驟均按照相關規定進行。
1.2.2診斷性抗結核治療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原因及惡性病變引發的胸腔積液,給予診斷性抗結核治療,并帶藥出院。具體治療方案為:山西云鵬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異煙肼片(國藥準字H14020769)03g口服治療,1次/d;沈陽紅旗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利福平膠囊(國藥準字H21021905)0.45g口服治療,1次/d;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鹽酸乙胺丁醇片(國藥準字H33021602)0.75g口服治療,1次/d;蘇州宏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吡嗪酰胺片(H32024490)05g口服治療,3次,d;并給予營養支持、保肝等治療,門診檢測肝腎功能。
1.2.3糖皮質激素應用對結核中毒癥狀明顯的患者、出現包裹性積液的患者短期內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治療周期1-2月。
1.2.4基礎疾病治療對本身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患者給予疾病相關治療。
1.3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c反應蛋白(CRP)和胸腔積液水平,c反應蛋白低于10mg/L為正常,高于正常值判定為陽性。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治療前后胸腔積液標本和血清樣本的CRP水平患者治療后胸水c反應蛋白與胸水CRP恤清CRP均明顯下降,且顯著低于治療前(P<001),詳見表1。
2.2胸水CRP濃度與胸水鑒別診斷的關系將胸水CRP濃度以10mg/L為標準,結核性胸水的診斷敏感性為96.7%,詳見表2。
3討論
胸腔積液的形成原因復雜多樣,良性病變與惡性病變均能導致,臨床上將其分為滲出液與漏出液,其中滲出液以結核性及癌性最常見。結核性胸水是機體處于高度過敏狀態下產生的一種多結核菌素與蛋白成分高度反應的胸膜性病理反應,是由原發性或繼發性感染引發的累積胸膜的結果,臨床鑒別診斷困難,不利于臨床治療,所以尋找一種特異性和敏感性的鑒別診斷,為患者的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常規方法對于結核性胸膜炎的診斷相對困難,包括胸水、痰液查找抗酸桿菌陽性率較低,主要通過患者的i臨床表現、T淋巴細胞實驗、胸膜活檢、胸水常規檢查與胸腔鏡等多種手段綜合確診,現階段尚缺乏特異性的、客觀的診斷標準。c-反應蛋白是一種環狀五球體蛋白,由腫瘤刺激因子、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等炎性淋巴因子對肝臟上皮細胞刺激后分泌人血產生,是非特異性免疫機制組成部分中的一種。當機體受到外傷或感染時,c-反應蛋白含量會明顯增加,并廣泛存在于血液、心包積液、胸腔積液及腹腔積液中,且在感染后的2h開始上升,48h時濃度達到最高值,相比正常人可超出200倍,所以,臨床上將c-反應蛋白作為機體急性炎癥反應的重要敏感指標。
本次研究結果中,我們發現疑似結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腔積液中c-反應蛋白的治療前濃度為(277±13.8)mg/L,治療后明顯降低到(7.8±3.5)mg/L,組間表現出明顯的差異(P(0.01)。這可能與結核桿菌侵入機體造成炎性滲出有關,屬于感染性疾病,通常在感染結核桿菌后,巨噬細胞、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與巨噬細胞、纖維母細胞等都會刺激白細胞介素-1和白細胞介素-6大量釋放,引發臟臟上皮細胞合成大量c反應蛋白而進入血液。再加上炎性介質的刺激本身會造成血管內皮損傷,增加通透性,導致血管內的c-反應蛋白大量滲出而引發胸水中的c-反應蛋白含量顯著升高。通常惡性腫瘤性胸水的形成則不是以感染為主要因素,所以結核性胸腔積液中c-反應蛋白濃度要顯著高于癌性胸腔積液。我們將c-反應蛋白濃度>10mg/L作為診斷胸腔積液的診斷標準,c-反應蛋白對于結核性胸腔積液的診斷特異性可高達96.7%,其中僅有4例患者表現出假陰性,這可能與c-反應蛋白略短的半衰期、胸腔積液需要長時間形成以及炎性反應減弱相關。
綜上所述,c反應蛋白對疑似結核胸膜炎患者的抗結核治療具有重要的判斷價值,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