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蓓蕾
【摘要】教育是人類最文明最古老且重要的部分之一,而美育是教育的根本,幼兒美術教育則是美育的開端,幼兒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是一種開端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論文對鑒賞與表現相結合的幼兒美術教育進行探宄,以期為幼兒園美術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鑒賞;表現;幼兒園;美術教學
引言
筆者從事幼兒園美術教學工作數年,在實踐中發現目前在幼兒美術教學中藝術鑒賞教學相當薄弱,而鑒賞與表現相結合的美術教育對于孩子將來發展至關重要,但幼兒教育工作者們苦于自身知識范圍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雖有濃厚的興趣、甚至強烈渴望,但卻束手無策。通查閱文獻,發現在以往的研究中,兒童繪畫方面的研究較多,鑒賞與表現相結合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對鑒賞與表現相結合的幼兒美術教育進行探宄,在幼兒園美術教學的理論與實際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欣賞”與表現相結合的幼兒美術課程的意義
1.1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
鑒賞與表現相結合的幼兒美術課程,使幼兒在享受具有形式美、內容美、藝術美的藝術品的基礎上,激發其內心創作和表達美的欲望,使其內心充滿對美的感悟、向往和啟迪。所以,該課程最大限度地培養幼兒發現美、欣賞美和表現美的能力。 其目的不是記住該幅藝術品,而是培養一種解讀藝術品的基本方法,一種體驗藝術品的角度,一雙敏銳的發現美的藝術家的眼睛。等將來孩子長大了,即使其不從事藝術相關工作,但是當其走進藝術館或博物館不會再出現走馬觀花的無所適從的窘境。
1.2促進幼兒情感發展
美術是幼兒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載體。由此可見,幼兒美術鑒賞活動是一種凈化心靈的情感之旅,而創作活動則是正面或負面情感的宣泄。因此,鑒賞與表現相結合的課程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發展,豐富其內、外精神世界。
1.3促進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
鑒賞的過程本身就包含著創造,鑒賞類似于二度創作。通過開放探索式的組織教學方法,使得幼兒各抒己見,自由討論,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充分發揮寶貴的潛能,動口、動手、動腦,全身心參與,無論是再造想象還是創造想象都得到充分發揮,促進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大限度的發揮。
1.4繼承與發揚人文精神
不同藝術品代表不同的文化價值,隱涵不同的文化價值觀,體現著人類共同的高尚情操,即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人文文明,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鑒賞與表現相結合的美術課程使其世代相傳。
2目前“欣賞”與表現相結合的幼兒美術課程存在的問題
2.1目標不明確
“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的下位概念,規定了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中課程的具體價值和任務。”我國幼兒園藝術教育總目標中第一條如下要求“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分目標中“通過美術欣賞活動獲得美感,培養審美創造能力”,年齡段目標中“鼓勵幼兒用簡短的話語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引導幼兒對美術作品進行簡單的形式分析”。顯然,現行的課程稍顯模糊和抽象。
2.2內容安排不合理
教學目標和內容等完全相同課程,在小班、中班和大班共用,沒有體現幼兒的階段性特點,年齡越小的孩子其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差異越大;并且,所選擇的藝術品多為常見著名藝術家的經典繪畫代表作品,顯然藝術品門類的比重不平衡。
2.3課程單調
課程組織上,多為聽聽藝術家故事,看看藝術家作品中使用的色彩,然后學學藝術家創作的方法或形式,即“聽聽—看看—學學”的模式,比較淺薄的從表面簡單認識藝術家作品,創作部分也只是學樣而己。課程的類型多為獨立單科式為主,兼有少量綜合探索式,幾乎沒有家園共建式和主題式。幼兒時期由于其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應該注重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加強家園共育,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類型,促進幼兒各種潛能的發揮。
3“欣賞”與表現相結合的幼兒美術課程教學案例
3.1課程設計思路
大部分幼兒都擁有劃船的生活經歷,而媽媽可謂是幼兒最親近的人,在幼兒日常美術活動中,媽媽是幼兒最喜歡表達的題材之一,基于以上兩點原因,本案例選擇了美國藝術家瑪麗·卡薩特作品《劃船的伙伴》。
3.2教學目的
通過討論、體驗和想象等,感受作品中濃濃的母愛,促進“母子”情感;通過活動學習欣賞單藝術品的簡單方法,同時通過觀察、比較相同題材中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培養深入觀察的事物的能力;嘗試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運用繪畫、表演等各種表現形式進行自由創作,從而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3.3教學設備
PPT課件、全家福照片、手工紙、素描紙、硫酸紙、即時貼、超輕陶土、 相框半成品、剪刀、大紙船、KT板、雙碰或固體劑、照相機、三角架、Movie Mark軟件、排筆或毛筆、水溶性蠟筆、勾線筆等。
3.4教學過程
(1)第一課時——全家福
首先,請學生對自己的家人(根據照片)進行介紹;其次,請幼兒制作相框;然后,請幼兒裝飾照片;最后,請大家相互交流。
(2)第二課時——她是誰
首先,請幼兒相互介紹收集的有關藝術家的相關資料;然后,請幼兒以游戲“找朋友”的形式,為藝術家和其作品配對;最后,請幼兒進行命題畫創作《我愛媽媽》。課后拓展,請幼兒以《我要去劃船》為主題畫6幅或以上連環畫。
(3)第三課時——仔細看
請幼兒做游戲“上看下看”,感受“俯視和仰視的基本定義;其次,通過課件從“上、下;左、右;里、外三個角度看《劃船的伙伴》;再次,選擇同一題材的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從俯視的角度再看看;最后,請幼兒創作一幅主題為“劃船趣事”的作品,要求用俯視的角度表達。
(4)第四課時——比一比
首先,請幼兒從歷史的角度,比較三幅藝術家作品,即拉斐爾·桑西《巖間圣母》、皮特·保羅·魯本斯《母與子》、一瑪麗·卡薩特《劃船的伙伴》,感受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家的風格特點;其次,尋找相同時期藝術家風格比較,即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母與子》與瑪麗·卡薩特《沐浴》進行比較;再次,單個藝術家自身比較,即從其早期到晚期;最后,請幼兒利用各種材料自由創作一幅最現代的作品。
(5)第五課時——《劃船的伙伴》
首先,教師邀請幼兒相互交流自己與媽媽合影的照片;然后,教師指導幼兒從“人物造型、色彩、構圖、視角”四個角度鑒賞美國藝術家瑪麗·卡薩特藝術作品《劃船的伙伴》,體會作品中透露出的母子情感,解釋其內涵;最后,幼兒進行拼圖游戲,創作自己的繪畫作品《劃船趣事》。教師提示幼兒進行課后拓展,課余尋找“母子情深”的資料,并通過網絡、書籍等了解相關作品
(6)第六課時——動畫初體驗《劃船趣事》。
首先,請幼兒以劇本《我要去劃船》進行陶土動畫拍攝;然后,請幼兒欣賞、評價同伴作品。課后拓展,請每位幼兒把課后拓展資料匯總成冊,然后把其印刷成“書”,發給幼兒當作節日禮物。
3.4教學評價
本案例采用兩種評價方式,一是檔案袋式,即請幼兒和家長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人手一份檔案冊,把與活動有關的主要資料收集匯總在內,如:親子繪畫、活動照片等,最后以印刷品“我的第一本書”呈現給大家;二是表格式,主要是針對活動中的細節進行評價,目的是推動活動深入發展,例如,第五課時中關于幼兒作品中創造力進行評價等。
3.5教學創新點
在幼兒美術教學中開展鑒賞教學是一種嘗試,從作品題材、所傳達的情感及畫面形式入手,運用各種輔助教學工具完成教學活動,并在活動中注重幼兒情感、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
3.6教學效果
本案例為主題式的課程模式,在結合幼兒周圍己知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以情感為紐帶,采用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組織形式,學習鑒賞單幅繪畫作品的方法。活動中,幼兒不僅能夠從各個角度認識和了解藝術品,而且樂于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創作,尤其是最后把前期的作品匯總,拍成系列動畫片,既是該單元學習的總結,又是一次新的創作,使相關知識有機融合。
4結語
教育是人類最文明最古老且重要的部分之一,美育則是教育的根本,幼兒美術教育則是美育的開端,而鑒賞與表現相結合的美術教育是幼兒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字化時代到來之際,作為幼兒美術教育工作者,應把握新的機遇和挑戰,為鑒賞和表現相結合的幼兒美術教育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王大根著.幼兒美術教學論[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3]朱家雄編,幼兒園課程[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