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 李美霖 朱一博 朱人杰 梁禎杰
【摘要】新聞攝影傳播過程中,新聞內容、思想內涵、時效概念、生動形象必不可少,好的新聞攝影須得將這幾個元素融于一體,才能夠給人以心靈上的震撼。基于這個前提下需要在新聞攝影中要做到保持真實性也能夠充分設計自己的視覺語言,使傳播效果更為深遠。
【關鍵詞】媒介;視覺;新聞攝影
引言
互聯網發展速度飛快,新聞攝影傳播面臨更多的復雜元素,人們閱讀文字的時間變少,變得更加偏向于重點展示圖片信息的輕量化閱讀,而不同傳播媒介下的受眾接受信息的特點各有不同。新聞攝影本質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是決定新聞攝影的傳播過程中是否能夠引起人們共鳴,能否達到預期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1傳媒與新聞攝影概述
大眾傳媒在當今社會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心理建設都起到了極大的影響。隨著媒介的發展壯大,日趨成熟,它已經發展成為了層次豐富,角度全面的傳媒體系。人們也越來越能夠感知到媒介傳播發展對于我們生活發展的影響,從精神到物質,從生活到工作,大眾傳媒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精神世界。
新聞攝影的紀實性以來都為人們所關注,大眾認知中只要是現場拍攝的內容,照片還原度比較高那照片就是真實的。甚至還有一種聲音認為具體的真實性是檢驗新聞攝影的唯一標準。這樣的觀點未免過于片面。由于拍攝者擁有不同的思維,就算是在同一現場,不同的拍攝者對于拍攝手法和選擇截取的瞬間的不同也會導致所反映和表達的主要內容也是不一樣的,他們各自反映了拍攝者個人的思想和意志。新聞影像必須是對報道的真實呈現,但我們不能為了表現真實而表現,要把這種真實與自己的思想觀點相結合,這樣具有思想和內涵的新聞攝影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引導人們的思想,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而不是純粹的內在空洞的復制現場。攝影是對一門科技與藝術的高度結合體,對技術有高度的依賴性。技術的滯后使新聞攝影傳播中越到許多阻力。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現代社會,網絡大的發展和普及使得新聞影像傳播突破了重重桎梏,達到了無障礙輸出。
2新聞攝影視覺元素對媒介發展的影響
新聞攝影傳輸的最大載體是媒介,傳播效果和媒介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網絡媒體是伴隨著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逐步發展起來的,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整合各類資源的信息平臺,也是大量新聞影像最寬廣的出口。如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等網站,進入新世紀以來,他們開始積極發展自己的新聞隊伍,建立起相對獨立的新聞渠道,很快就成為傳統媒體強大的對手,在新聞時效性上與傳統媒體展開了競爭。為了應對綜合門戶網站的強大攻勢,傳統媒體的網絡版也展開了改版的浪潮,紛紛向獨立化、商業化發展,2000年新華社主頁發生變化,由新華社網站改名為新華網,積極發揮自己作為國內最大的新聞信息源頭的優勢。《光明日報》網站“光明網”、《人民日報》的“人民網”、《中國青年報》的“中青在線”等,現在都已經發展成為綜合性媒體網站,不僅包含其紙質媒體內容,還包括教育、生活、圖片、論壇等多個頻道的信息平臺。互聯網的存在至少為新聞圖片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它促進了整個新聞行業思想上的轉變,就是資源整合,互利共享。從化新聞攝影的范圍來講,由于有了互聯網這個平臺,在擁有一定傳播價值的條件下,互聯網可以將它傳播世界各個角落。
3傳播媒介受眾對于新聞攝影視覺呈現的影響
3.1新聞圖片的挑選
一張普通的照片,也許在一定社會氛圍,一定新聞背景下,讀者對它有興趣,離開了這個特定環境,它的傳播效應和趣味性有可能就消失了。圖片編輯者挑選照片希望能夠滿足讀者的興趣,以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傳播的對象是一個復雜群體,他們有不同的社會地位、文化修養,當然他們的興趣點也不會一致,不同的傳播媒介下的受眾也具有不一樣的傾向性。像《人民日報》這樣的黨報,它負擔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思想;負擔著教育人們的作用。這類黨報在挑選圖片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網絡媒介就不一樣了,網絡媒介在挑選影像時更多地是要從生活和大眾化的角度去考慮。為社會人士服務的刊物,一定要注意畫面的質量,以達到廣告訴求的目的。像手機上的圖像,在挑選時應注意市民的大眾趣味性。圖片的挑選應和傳播媒介的本質以及社會定位聯系在一起,在挑選圖片的時候,不能照搬其他媒介平臺的策略。地域文化的不同。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一些前衛的影像,讀者會接受。而在一些比較封閉的地區,這樣的圖片可能會引起人們的反感。
3.2媒介受眾需求對于新聞攝影視覺安排的影響
受眾是被動的存在,受眾在接觸和接受新聞信息的過程中處于被動和被操縱的地位。這首先是指在生活環境日益擴大,大眾傳播高度發達的情況下,社會生活區域間接話,各媒介受眾只能根據新聞媒體提供的影像和信息了解身外的世界發生了什么。其次是指大眾傳播結構中的新聞報道將各媒介受眾作為經濟利益的目標的訴求對象,通過提供新聞攝影信息服務,在滿足媒介受眾需要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塑造受眾的需要,使受眾對大眾媒介的生產產生依賴,進而受到控制。受眾出于自己的需要動機去主動接觸媒介,接收信息,這就帶有很強的選擇性,也就意味著受眾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在這種觀念下,新聞工作者傳播新聞影像信息,是盡服務之責,受眾成為新聞傳播的中心所在。這種受眾觀過于強調受眾作為個體的心里需求,而忽略社會因素的作用,沒有考慮傳播過程中的利益關系與文化、意識形態的制約因素,更沒有反映受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性質。受眾接觸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的需求,如:尋求信息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消遣的需要、以及其他的心里和精神需要等。這些基礎的需求都被滿足才能使大眾媒介在現實中達成自身的傳播目標,而影像是滿足這些需求的最好方式。在新聞受眾需求面前,新聞攝影應通過對受眾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受眾生長出新的需求。這些新的需求應當滿足人們對于精神世界的提升,對于人們來說應當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帶領受眾往更為長遠的方向發展。充分認識到新聞受眾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對新聞攝影傳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說是挑戰,是因為受眾需要如此豐富復雜,為新聞攝影傳播活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與此相連的是,任何一個新聞媒體都無法單憑自己的力量完全滿足所有受眾的新聞影像需要。但是,如果能根據受眾的了解,結合影像傳播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對傳播對象作出明確的定位,就可能確保滿足部分受眾的需要或者受眾的部分需要。
參考文獻
[1]周滸. 論視覺時代的手機攝影與攝影藝術創作[J]. 新聞知識,2015(01):88-89+110.
[2]陳彥彤. 現代攝影藝術的美學特征與表現形式[J]. 大舞臺,2015(04):55-56.
[3]王弦. 新媒體技術給攝影藝術觀念帶來的影響分析[J]. 新媒體研究,2015,1(06):13-14.
[4]馮笑男. 攝影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達[J]. 藝術研究,2013(0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