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自加入WTO以來,由于在勞動力成本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承接了大量的國際加工貿易。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東部沿海往往成為跨國公司FDI的首選地,經過多年發展,東部原有的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享有政策優惠等比較優勢受到資源匱乏,土地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逐步喪失,越來越多的加工貿易開始往中西部地區遷移。本文從探討國際貿易產業地域轉移的成因出發,聚焦中國產業轉移,分析產生這種產業轉移的內外因素,探討中西部地區適合承接的產業類型以及國家引導產業轉移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關鍵詞】產業轉移;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中西部產業
1國際貿易產業地域轉移相關理論
1.1技術差距理論
技術差距理論又稱技術間隔論,由美國經濟學家波斯納提出。該理論指出由于各國在產品技術水平上存在差距,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便有可能暫時享有生產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但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變化,其他國家在承接該產品加工貿易時存在技術溢出效應和學習效應逐步獲得產品生產能力,加之在其他要素稟賦(勞動力成本低,資源充裕等)的作用下形成比原技術出口國更強的比較優勢,因此產品的生產逐步轉移到這些國家中。
1.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弗農在其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中將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發明和出口新產品的發達工業國家,如美國;第二類是中等工業發達國家,如歐洲,日本;第三類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如中國,越南。與此同時,他指出每種產品都有其生命周期,從研制,生產到退出市場一般經歷3階段:新產品階段,產品成熟階段和產品標準化階段,企業可根據產品所處生命周期階段來確定其投資區位選擇。
第一階段,新產品階段:由于產品處于研發階段還未正式投入市場,同時產品從研發到投入市場這一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技術,人力資本和資金支持,同時伴隨極高的研發風險,因此這些先決條件往往使得具有這些比較優勢的發達工業國家承擔了這一角色。
第二階段,產品成熟階段:在這一階段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已部分實現標準化,使用已有技術從事長期生產成為可能,產品開始向其他區域擴散,生產邊際成本已有所下降但未達到最低點,因此這一階段產品市場和直接投資對象都以其他中等工業發達國家為主。
第三階段,產品標準化階段:在這一階段產品從設計到生產乃至整個供應鏈已形成標準,參與競爭的企業增多,規模經濟的形成促使邊際成本降到最低點。在此情況下,原創國已喪失技術優勢,產品市場和生產投資對象轉向廣大發展中國家。
1.3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韋伯指出,最佳工業區位是使得企業總成本最小的空間地點。他在分析中使用了區位因子的概念,即空間區位能給企業帶來的收益和好處。他的工業區位理論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運輸費用指向論,即在給定原材料產地和消費地的條件下企業選擇最佳區位使得總運費最小。由此形成了原材料產地指向區位和消費地指向區位。總運費選擇的標準是區位重量,即產品重量加局地原料重量與產品重量之比。
第二階段,勞動費用指向論,當企業進行改變生產經營布局時若勞動費用的節約大于運費的增加,則企業的遷移行為是理性的。他用勞動系數來表示勞動費用的吸引力,即勞動費用與區位重量之比。該系數越小說明勞動費用節約的吸引力越大,企業更傾向于向廉價勞動力的區域布局。
第三階段,集聚指向論,即所謂的聚集經濟和聚集不經濟的相互作用,韋伯分別稱之為集聚因子和分散因子。他將集聚因子歸為兩種形態,即通常意義上的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企業在集聚因子和分散因子的相互作用下選擇最佳區位。
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依次考慮了企業生產經營布局的主要因素,即運輸費用,勞動力成本和集聚經濟的作用,最終形成了企業在這三種因素影響下的最佳區位選擇的工業區位理論。
2中國產業轉移的內部和外部原因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東部地區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在開放和加入WTO大環境下承接了大量的國際貿易產業轉移。但伴隨著國際經濟局勢變化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東部地區原有的一些產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2.1內部原因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央財政將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區傾斜。近年來中央財政提高了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支出比例,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提高。同時為促進我國的產業轉移,相關政府部門多次調整有關管理制度,對不同情況的企業遷移采取不同的便捷方式,縮短過關時間,降低企業遷移成本。
西部地區擁有大量的原材料,資源和能源,市場廣闊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同時享有70%的國境線,因此在我國的對外貿易格局中可形成一南一北兩大邊境貿易格局,一南是指西南地區面向東南亞市場,一北是指西北地區面向中亞市場。同時已建成的新歐亞大陸橋能在其中發揮作用。
2.2外部原因
東部地區實現自身較快發展后,一方面由住房,日常生活開支,交通等多因素印發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受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加快,國家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投資力度和中國社會傳統“戀家”情節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東部地區出現勞動力供給短缺。如表1所示,2014年東部地區的年平均工資在總體水平和各具體行業上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且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提高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成本,促使這些企業考慮往中西部地區轉移。
除此之外,占我國領土面積20%的東部地區集中了80%的人口,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城市的快速擴張提高了土地價格。2014年二季度東部地區綜合地價和專用地(商業服務業,住宅,工業)地價均高于中西部地區,同時伴隨著較高的增長率。從長期來看,地區發展的不均衡和土地價格的差距不利于實現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土地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在實現本地區經濟增長時忽視了可持續發展,傳統加工貿易產業的過度發展使得資源與環境承載力逐年減弱。東部地區成為霧霾,酸雨,水污染的高發地帶。另一方面,從我國的資源稟賦分布來看,東部地區原材料,資源和能源缺乏,可再生能源發展緩慢,國家為此實施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戰略決策解決東部地區的資源短板問題。因此實施相關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能節省政府財政支出,同時促使中西部地區改變原有的工業基礎薄弱和基礎設施不到位的負面效應,東部利用已有的資金,科教和人才優勢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
3適合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產業類型分析
通過之前的分析,我們能夠發現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成本低于東部地區,同時擁有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使得勞動力供給充裕,具備承接東部加工貿易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條件,從而有助于解決就業和人口遷移中出現的問題,狹長的邊境線也適合邊境加工貿易的發展。
中西部在我國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三大能源稟賦中擁有絕對優勢,適合發展能源化工產業,對能源進行深加工和充分利用,提升加工產品的附加值。此外中西部地區還擁有大量礦產,具有發展礦產開采和加工產業的廣闊前景。在我國農業布局中,中西部地區也擁有豐富的農牧產品原料供給產業優勢,可承接綠色食品和保健食品生產與開發等西部特色農業和畜牧產品的深加工和貯藏。
中西部地區一些省份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得它們在特定產業中具備較強的比較優勢。青藏高原的高寒條件和西北干旱條件,西南濕潤條件適宜不同中草藥和植物的生長,因此擁有原材料優勢,具備承接醫藥產業和植物化學原料開發的基礎。陜西作為我國的科教中心之一和航天,軍工產業基地,適宜相關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此外,新疆具備棉花和瓜果的適宜生長條件可承接紡織業和瓜果加工業的轉移,貴州潮濕的氣候可承接數據貯存和通訊基站建設相關通訊產業。
4促進我國產業轉移的政策措施分析
4.1財政和金融政策
在財政支出上,中央財政可設立產業轉移專項促進基金,繼續加大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提供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基礎設施建設所需部分資金,支付部分因承接產業轉移進行技術設備改造的升級補貼;在稅收上,對在中西部地區投資的企業實行低稅率的所得稅政策,出口退稅適當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在融資引資上,完善多元化融資引資政策,建議設立專項貸款,為產業轉移提供信貸支持。
4.2產業和貿易政策
政府應通過優惠措施完善中西部地區產業配套體系,結合當地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塑造專業化競爭優勢。加強國際貿易產業的本地化,充分發揮出口加工區的平臺功能,鼓勵對外加工貿易企業以中間投入品本地化為鏈接,帶動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4.3其他優惠政策
為克服中西部地區運輸和過關短板,政府在加強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可設立由中西部產品運輸往東部港口的“專用綠色過關通道”降低運輸和過關成本,同時優化海關監管政策,吸引第三方物流進駐,突破物流運輸短板。
參考文獻
[1] 李芹芳,任召霞.經濟地理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09-111.
[2] 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83-87.
[3] 何龍斌.中西部地區承接國內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的難點與突破[J].開發研究,2011(04).
[4] 劉晶,劉雯雯.我國加工貿易產業梯度轉移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2(09).
作者簡介:周旭鵬(1996.01.--);男,籍貫:河南省靈寶市;學歷:本科在讀;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