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躍
摘? ?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開始注重環境保護,而植樹造林是有效的環境保護方式。但是在部分地區,由于自然因素的影響,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有效解決才能改善效果。介紹了造林困難地區植被恢復的基本現狀,并從不同方面展開論述,從而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造林困難;地區;植被恢復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3-0062-01? ? ? ?中圖分類號: S728? ? ? ?文獻標志碼: A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了有效改善這種情況,要加大植被恢復技術研究,并將其與實際情況有機結合在一起,創建綠色生態環境。
1? ?造林困難地區植被恢復現狀
植被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維持生態系統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今社會,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持續增加,但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理,可能會直接威脅到人們生存的家園?,F實情況是比較復雜的,所以在植被恢復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投入的人力、物力及財力不足,造林模式單一,技術比較落后,這些已經無法滿足發展的需求,成為了限制因素。在傳統模式下,主要采用裸根苗造林、小塘、凍拔等手段,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反而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平衡。要全面分析原因,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措施來應對,確保造林工程的順利推進。
2? ?造林困難地區植被恢復技術
2.1? ?增加樹種以及創新造林模式
單一樹種造林不僅恢復率差,而且很難長時間維持。因此要豐富植被的種類,可以增加一些當地樹種,主要目的是提高其環境適應能力,避免出現枯萎、死亡的情況。對于高山地區而言,應選擇闊葉樹種,寒溫性闊葉林一般分布在海拔2 500~3 700 m,非常適合造林困難的地區,需積極引進。同時要拓寬造林模式,根據具體地形、土壤條件,采用速生與慢生、常綠與落葉樹種相互搭配的方式進行種植,大大提高存活率,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從而達到最好的效果。
2.2? ?黃土高原地區植被恢復技術
黃土高原在我國西北地區比較常見,其是由于長時間的水土流失,造成荒漠化非常嚴重。由于自然環境惡劣,很多植物都不能生長,雖然一直在開展造林工程,但效果并不明顯。黃土自身的特性使得含水量低,無法滿足植物生長的水分需求,從整體情況來看,造林成功率很低。要借助自然界本身的生態修復功能,在森林地區加強樹木的種植,在土壤水分條件好的地區可以采用人工方法種樹。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這樣會更加具有針對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花崗巖丘陵地區的植被恢復技術
風化花崗巖侵蝕破壞植被主要受人為因素影響,植被恢復困難的原因是土壤肥力差。根據實際調查發現,對于這種地形特征來說,馬尾松是較好的樹種選擇,其成活率比較高,而且已經取得了明顯效果。對于一些崩崗地區的植被恢復,根據總結出的豐富經驗,對于條件便利的地區,采用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方式,同時加強坡地的開發,側重于高產果園和觀光林的建設,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可創造出巨大經濟效益。將外來樹種和本土樹種合理搭配在一起,通過優勢互補達到最佳的效果。
2.4? ?巖溶山地的植被恢復技術
溶山地主要是由人們開采和砍伐造成的,會出現石漠化現象。如果情況不是很嚴重,人工造林成功率就比較高,但是在石漠化嚴重的地區,由于水資源缺乏,使得效果差強人意,無法實現預期目標。一些中、輕度的石漠化坡地,可以通過生態修復的方式進行解決,自然植被在這種環境下可以生長。技術是處于不斷變化中的,所以要樹立起創新意識,以攻克這方面遇到的難題,不斷提升植被恢復水平,有利于改善實際效果。對于當地情況要進行深入了解,發現問題存在的原因,以此為基礎制定解決方案,保證落實效果。
2.5? ?干熱河谷地區的植被恢復技術
干熱河谷兩岸坡地巖層具有破碎性、穩定性差等特點,在遭遇長時間降雨或者暴雨天氣的時候,非常容易出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采用自然恢復的方式,主要是借助自然環境的自我調節作用來實現。對于受損情況比較嚴重的地區,要采取人工輔助的方式,根據植被的垂直地帶性進行規劃,合理選擇樹種。對于土壤流失嚴重的地區,采用水平溝等工程進行處理,加強苗期灌溉,保證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提高植被的存活率,使地區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3? ?結語
綜上所述,研究造林困難地區的植被恢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需不斷改善效果。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對當地情況深入了解,制定行之有效的造林方案,實現生態環境平衡。
(收稿日期:201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