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維新
摘? ?要:近年來,我國林業的繁榮發展,為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但部分地區林業的發展卻因病蟲危害受到了阻礙。簡要分析了病蟲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針對如何加強防治工作、加大研究力度、建立有效的防治對策,為林業病蟲害無公害的防治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無公害防治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3-0087-02? ? ? ?中圖分類號: S763? ? ? ?文獻標志碼: A
林業是社會經濟得以發展的基礎,但由于受到病蟲害的影響,一些地區的林木產生了大量枯萎的情況,使得我國林業的發展受到了阻礙。為了保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穩定,現代林業需要在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上加大投入,做到無公害防治。
1? ?林業病蟲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1.1? ?藥物使用不規范
目前,我國防治林業病蟲害的手段多以噴灑農藥為主。但由于部分林業部門對農藥的使用方法缺乏了解和認識,在農藥使用過程中缺少規范的操作,給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帶來很大的副作用。例如,工作人員在噴灑農藥時,存在頻繁且過量使用農藥、過分依賴農藥、農藥的針對性和病蟲不匹配等情況,不僅沒有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反而使一些病蟲對藥物產生抗體。殘留的農藥污染土地,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使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愈加艱難[1]。
1.2? ?對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力度不夠
當前,我國林業部門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研究力度和重視程度仍有待加強。由于投入資金的限制,一些地區的林業部門在對災情進行防范過程中,無法做到實時監控并加以有效防治。同時,工作人員對病蟲害的種類研究相對落后,對不同蟲害造成的不同影響了解不夠透徹,導致工作人員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常常造成“藥不對癥”的后果,無法從根本上對病蟲害的驅除起到正面的影響。
1.3? ?缺乏規范的防治對策
一方面,由于對病蟲害無公害防治研究項目的投入不夠,導致大多數林業部門的防治措施落后且“亂象頻出”,沒有科學統一的標準,沒有及時建立規范化、系統化的病蟲害防治解決對策。工作人員專業性不夠,使用的措施欠缺科學性,導致災情進一步擴大,給生態系統造成污染。而另一方面,在項目資金、相關制度與工作人員職責分配等綜合管理上欠缺科學合理的制度。
2? ?林業病蟲害無公害的防治策略
2.1? ?加強監測防治工作
通常來講,林業病蟲害在產生、擴散之前都會有一定的征兆。對此,林業部門需要加強日常的巡檢工作,以便在征兆出現時,能夠快速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做到及時有效地防治。工作人員要充分了解森林中的生態環境和基本情況,減少交叉分配的情況。通過相關的數據分析,對區域內林木有可能存在或發生的問題要提前有所預測。同時加強宣傳林業病蟲害造成的危害,加強相關責任部門及社會群眾對病蟲害無公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爭取更多的財政支持。引進先進的檢疫技術,并利用現代化科技進步的優勢,應用高科技手段來加強對病蟲害的監測和預防。例如,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和無線遙感衛星等技術手段,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人力成本,更可以做到全方位的監控與防范。
2.2? ?加強病蟲害的研究力度
在國內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的研究工作中,資金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研究的進展,而目前國內一些林業部門仍然面臨著因缺少資金而導致病蟲害防治措施難以具體實施的窘境。在此背景下,各相關部門需足夠重視資金的籌集,合理分配項目資金,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需要加強林業部門工作人員的專業性,組織開展對林木相關知識、當地生態環境、病蟲害種類等相關知識的了解,分析和研究國內外優秀的防治手段,結合本地生態環境和林木的生長習性,找出符合自身情況的防治手段。同時,應著力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先進的科學手段代替人工勞力,使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高效地推動病蟲害的防治研究工作。
2.3? ?及時建立有效的防治對策
當前,國內林業部門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上,以確保植物多樣化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采用生物技術和物理技術,有效推動病蟲害無公害的防治。相比以往的以化學農藥進行防治的手段,生物技術利用食物鏈方法,在森林中投入一些類似鳥類的蟲類天敵,對蟲害的規模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時,林業部門需要對害蟲的產卵習性和生長條件有足夠認識,采用物理技術進行防治。例如,將油漆涂在樹干上或采用誘蟲燈進行捕殺。這兩種方法因沒有農藥殘留的問題,在環境保護和防治效果上,相比傳統的農藥驅除更加穩定和安全。綜合考慮環境、生態、持續發展等情況,建立科學有效的防治對策。
3? ?結束語
病蟲害的威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著我國林業的發展,對此,國內林業部門需要對病蟲害無公害的防治工作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保護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加強防治工作和研究力度,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確保林業經濟得到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 1 ] 于弘遠.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措施研究[J].綠色科技,2018(15):245-246.
(收稿日期:201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