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菲
【摘要】網絡流行語具有時代性、娛樂性、多樣性、來源廣的特點,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從關聯翻譯理論的視角,以2014、2015年網絡流行語為例,采取直譯、直譯加注、意譯和改譯的方法來探究其英譯,凸顯文化內涵。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關聯翻譯理論;翻譯方法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網絡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媒體,這就為催生一系列新的時尚文化埋下了伏筆,網絡流行語應運而生。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流行語”指的是“某一時期社會上廣泛流行的詞匯”從深層次意義上來講,王英(2009)學者認為,它是伴隨社會熱點的聚焦、文化的發展、交流的需要在網絡上幾乎同步產生、迅速流行風靡于網絡與現實生活中、短時間內被廣泛應用但存在時間較短的網絡熱詞,可以說它是特定時代下特定時期的產物,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和人類思維活動變化有關。它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網絡時代”下的社會變化和大眾心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網絡流行語的翻譯頗受關注。筆者嘗試從關聯翻譯理論的視角下來探究最新網絡流行語的英譯,幫助人們了解最前沿網絡流行語的文化內涵。
1關聯翻譯理論
關聯翻譯理論是在關聯原則的基礎上,由丹·斯珀伯(Dan Sperber)和迪爾德麗·威爾遜(Deirdre Wilson)的學生恩斯特·奧古斯特·格特(1991)對翻譯進行了探究,結合對交際學、認知心理學、語言哲學的理解,提出了關聯翻譯理論。關聯翻譯理論視翻譯為一個認知—推理的互明過程,是一種從推理能力上來識別人腦中的內在信息處理機制的言語交際行為。
2網絡流行語的來源
2.1網絡交流與新媒體發展的產物
微博、微信、豆瓣、天涯、知乎等各大社交網站及論壇層出不窮;電子銀行和網上購物等新的生活工具蓬勃發展;語音、視頻、在線通信等新的網絡工具不斷增加,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網絡潮語。
例如:時間都去哪了
參考譯文:where did the time go?
分析:源自2014年春晚歌曲《時間都去哪了》,可采取直譯法,譯為where did the time go?表達出了一種要珍惜時間、及時孝敬父母的情操。
2.2與時尚文化和創新文字有關
例如:duang
中文讀音:duang(一聲)
分析:2015年,一則由成龍代言的后來遭打假的洗發水廣告被網友們挖出,“duang”在廣告中多次出現,短時間內被飛速傳播。。“duang”屬于擬聲詞,意為“加特效”,情境性強,具有立體感和動態感,給人一種擲地有聲的趣味感,因而能廣為流傳。
3網絡流行語的特點
首先,具有時代性。網絡流行語主要反映了某一特定時期的大眾心理特征,每個時期的網絡流行語折射出的社會鏡像各不相同。如“我讀書少,你別騙我”原本出自李小龍出演《精武門》的臺詞,后被馬伯庸引用成書名走紅網絡。網絡流行語與社會動態緊密相連,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
其次,具有娛樂性。網絡流行語大都是一些俏皮話,帶有幽默調侃意味。例如“給跪了”“怪我咯”等,諸如此類的新詞幽默搞笑,反映了大眾心理特征,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語言形式多樣性。網絡流行語并不僅局限于漢字詞語,呈現出形式多樣化的特點。以英語縮略語和拼音縮略語為例:GF--girlfriend(女朋友)RMB——人民幣;小公舉——小公主。通過詞語的前后綴衍生出新的詞如:由“噠”派生出來的詞語有“么么噠”“萌萌噠”
4網絡流行語的翻譯方法探究
關聯翻譯理論指出,譯者的責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圖(intention)與譯文讀者的期盼(expectation)相吻合,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對讀者的認知語境作出評估,又要對讀者的推斷能力作出判斷,選擇適合譯文讀者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從而獲得最佳關聯并達到最佳交際效果。筆者認為,在關聯翻譯理論的指導下,要把網絡流行語自然得體地翻譯出來,必須遵循以下四個原則:忠實于明示-推理過程、傳情達意、簡明扼要、保持原風格。下面筆者將2014、2015年的網絡流行語作出了進一步的分析。可采用的翻譯策略有:直譯加注、意譯及改譯。
4.1直譯加注釋(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footnotes)
很多新詞的產生都有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有些專有名詞若不加注釋就會讓讀者產生誤解。關聯翻譯論指出,“尋求最佳關聯”對譯者的要求是譯文必須要為讀者“提供充分的語境效果”,所以我們可以在直譯的基礎上,適當地補充解釋性的內容,可以達到兼顧形式與內容的目的,把網絡流行語的文化內涵加以英文解釋。
例1:不作死就不會死
參考譯文:No zuo no die
分析:在這里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譯文與原文在形式是高度一致的,內容上,“作”采取了拼音直譯法,但是在外國友人看來就會覺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不作死就不會死”來源于日本動畫片《機動戰士Z高達》中的臺詞,意為沒事找事,結果很倒霉。目前廣泛流行于各大網站,已被列入美國俚語詞典。因此,筆者認為,在翻譯時,可以加下面一段注釋來直觀表明其含義:This phrase is of Chinglish origin. Means if you don’t do stupid things,they won’t come back and bite you in the ass.(But if you do,they most certainly will.) Zuo /zwo/ is a Chinese character meaning “act silly or daring (for attention)”
例2:你行你上啊
參考譯文:you can you up
分析:NBA西部半決賽湖人隊慘遭雷霆淘汰,大量球迷涌入NBA吧指責科比無能,于是科比的粉絲挺身而出以一句“你行你上啊”為偶像辯解。意思是要尊重別人的成果和努力。若采取直譯法,則無法表現其文化內涵。因此筆者認為,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加下面一段注釋:This phrase is of Chinglish origin. Generally speaking, it means “if you can do it then you should go up and do it”.It is used against people who criticize others’ work, especially when the criticizer is not that much better.
4.2意譯(Free Translation)
意譯,又稱自由翻譯,是一種只保持原文內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網絡流行語大多形象傳神,富有中國特色,口語化強。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語義空缺,即漢語中所負載的文化內涵在英語文化中缺乏“對等”。關聯翻譯理論指出,若譯文的語言與原文的語言沒有產生同樣的語境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應采取意譯法,在準確理解的前提下,可以舍掉原文特殊的形式、形象、意境等,只翻譯出其語用意義和交際意圖,減輕譯文讀者的閱讀負擔,以取得更好地交際效果。
參考譯文:I am speechless
分析:源自《英雄聯盟》游戲直播、解說,后來被貼吧、微博沿用開始流行。通常是對人或事物無法理喻、無法交流和無力吐槽的情感表達。若直譯為“I am drunk”,會被誤解為我喝醉了,無法表現原文的情緒表達,故采取意譯。
例4:心塞
參考譯文:feel suffocated
分析:源于微博段子手@稱霸幼兒園的女人,此人在微博中大量使用 “心塞”一詞來表達內心的抑郁和對世界的不滿。若直譯為heart stopper ,則過分強調原文的形式,會導致讀者對語境的無限增生,讓外國人誤解為“心臟堵塞了”,故此處應采取意譯法,譯為feel suffocated,能形象表達出文化內涵。
4.3改譯
改譯就是將原句的結構改變,適當增減某些信息,適應目標語言的語言表達習慣,便于讀者理解。關聯翻譯理論指出,在各種各樣的語言交際中,原作者和譯語讀者處于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所以他們有不同的“互明的共同認知環境”,譯者要理解原文暗含的意思,為目的語讀者提供譯語的最佳關聯。對譯語中缺失的文化形象,可用改譯法尋找最佳關聯。
例5:我讀書少,你可別騙我
參考譯文:Don't take advantage of my illiteracy.
分析:最早源于《精武門》中,李小龍飾演陳真說過的臺詞:“我讀書少,你莫騙我”,話語帶有調侃性的自黑,但也從一種層面來告訴別人不要欺騙自己,或對一些不了解事實的人發表的言論進行富有理智性和幽默性的反駁。在中國文化中,很容易將“讀書少”和“文盲”聯系起來。在翻譯中,如果把我讀書少直譯為“I dont read a book”,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讀者很難將“讀書少”和“騙人”聯系起來,就無法實現最佳關聯。因此筆者認為,此處應采用改譯法。
例6: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偏要靠才華
參考譯文:he wastes his beautiful appearance by making a living by his talent
分析:一張賈玲昔日的清秀照片被翻出后,網友紛紛調侃賈玲也“女神”過,隨后賈玲發微博回應道: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偏偏要靠才華。自此該流行語迅速傳播。在中國文化中,“臉”在此處的文化內涵指美麗的容貌,中國人很容易將“臉”和“才華”作為一種技能與“謀生“聯系起來。在翻譯中,如果直譯為one could live on one ’s face, instead live on one’s talent 則顯得過于生硬,無法傳情達意。因此筆者認為可以采用改譯的方法,將“吃飯”譯為“make a living” “臉”譯為“beautiful appearance”,從而達到最佳關聯。
5結束語
網絡流行語是科技發展的產物,產自網民,傳播于網絡。流行于社會,有些詞匯被大眾引用,成為中國特色文化的一部分。筆者在探究網絡流行語的英譯時,以關聯翻譯觀為指導,靈活地采取直譯、直譯加注、意譯及改譯的方法進行翻譯。希望廣大譯者與時俱進,注重語言背景和文化內涵,充分了解網絡流行語的特點,遵循翻譯原則,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傳遞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流行語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王英.網絡流行語現象解析[J].新聞前哨,2009.8
[2]林克難.關聯翻譯理論簡介[J].中國翻譯,1994.7
[3]Ern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Eelevance:Congnition and Context. Basil Black Ltd. ,1991
[4]劉愛蘋.網絡流行語的由來、特征及翻譯策略分析 2012.10 邊疆經濟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