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歷史怎樣掀開這一頁使中國人民站起來?這段歷史的許多節點歷歷在目,無不與毛澤東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非凡魄力和文韜武略的卓越才能密切相關。從四個“非凡”,即可窺視全貌。
非凡之論:“紙老虎”與真老虎
全民族抗戰勝利后,全國人民迫切希望建立一個和平民主新中國。但國民黨反動集團依仗美國政府的支持和擁有大量美式裝備,不顧全國人民的堅決反對。悍然發動全面內戰,揚言只需3個月就能消滅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就在國民黨軍猖狂向我解放區進攻后的一個半月,1946年8月上旬,毛澤東會見美國記者斯特朗,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他說:“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這是石破天驚之論。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
但不少人理解不了這個論斷,提出種種質疑,甚至曲解它的本意。對于人們的疑問,毛澤東在1958年12月撰文《關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是不是真老虎的問題》作了回答。他指出,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具有兩重性一樣,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也有兩重性。它們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一方面,真老虎,吃人,成百萬人成千萬人地吃。人民斗爭事業處在艱難困苦的時代,出現許多彎彎曲曲的道路。中國人民花了100多年時間,死了大概幾千萬人之多,才取得1949年的勝利。這不是活老虎、鐵老虎、真老虎嗎?但是。它們終究轉化成了紙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所以,從本質上看,從長期上看,從戰略上看,必須如實地把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看成紙老虎。從這點上,建立我們的戰略思想。另一方面,它們又是活的鐵的真的老虎,它們會吃人的。從這點上,建立我們的策略思想和戰術思想。”
什么是非凡之論?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既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就是非凡之論。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堅持這樣的根本戰略思想,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建立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非凡之謀:在轉戰陜北艱難險惡環境中,決定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1947年2月,為了擺脫戰線過長和兵力不足的被動局面。蔣介石對山東解放區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實行所謂重點進攻。蔣以“西北王”胡宗南的精銳部隊25萬人圍攻陜甘寧邊區,而彭德懷統率的西北野戰兵團只有2萬多人,敵我力量對比是10:1.邊區形勢非常嚴峻。為了誘敵深入,黨中央決定主動撤離延安,并將中央領導機構一分為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留在陜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工作。指揮全國解放戰爭。非凡之人就有非凡之謀。在當年極其嚴酷的環境中,毛澤東出了三大奇招。
第一奇招:轉戰陜北,不過黃河。當時留在中央身邊的工作人員和警衛部隊共800人。毛澤東要以這800人轉戰陜北,以“蘑菇戰術”拖垮胡宗南的20多萬精兵,粉碎蔣介石的所謂重點進攻。轉戰陜北。酷似長征。黨中央輾轉行軍。大迂回運動,在強大敵人緊逼追擊下跋山涉水、櫛風沐雨;在千山萬壑中引領胡軍“武裝游行”,從一個溝壑轉移到另一個溝壑。有時,兩軍相距僅四五里路。有時毛澤東率部剛走一會兒,敵軍就進了村。這種險情時有發生。因此,作為中央支隊負責人的任弼時提出,還是過黃河暫避一下。但毛澤東堅持不同意,說中央留在陜北,首先我要留在陜北,什么時候打敗胡宗南,什么時候過黃河。胡宗南正希望我過黃河哩!我不過黃河,就可以拖住他,既使他不能投入別的戰場,減少別的解放區的壓力,也能在這里消滅他。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以堅韌的毅力和高度的鎮定轉戰陜北一年,既穩定了黨心,也使蔣介石在河東消滅中共中央的圖謀泡湯。
第二奇招:經略中原,指揮大軍千里躍進。轉戰陜北,不僅直接謀劃西北戰場,而且運籌全國解放戰爭。毛澤東后來說過,在陜北。我和周恩來、任弼時在兩個窯洞里指揮了全國的解放戰爭。周恩來也說。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指揮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戰場形勢發生了有利于我的變化后,毛澤東決定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我解放軍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其中一招要棋就是命令劉鄧大軍不要后方。大踏步南下,千里躍進大別山,在那里打運動戰,建立根據地。劉鄧大軍12萬人經過艱苦跋涉,于1947年8月下旬進入大別山區,實行戰略展開。隨后,陳謝大軍、陳粟大軍也挺進中原,在戰略展開后,到1948年5月三路大軍創建并鞏固了擁有3000萬人口的新中原解放區。毛澤東對此高度評價: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是蔣介石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是,100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重要標志。這樣歷史性的轉變,誰能想到是毛澤東在轉戰陜北那種極端艱苦而險惡的環境中運籌的。
第三奇招:戰場形勢好轉的曙光剛剛升起,就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毛澤東在轉戰到佳縣神泉堡后的1947年10月上旬,在起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標,他開始以主要精力研究和制定黨在各方面的政策和策略,包括土地改革、工商業發展、統一戰線、整黨整軍、新區工作等。他告誡全黨:現在敵人已經孤立了,但是敵人的孤立不等于我們的勝利。我們如果在政策上犯了錯誤,還是不能取得勝利的。因此,他發表了“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萬萬不可粗心大意”的至理名言。
非凡之戰: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揮所運籌帷世界級大決戰
1948年3月下旬,毛澤東東渡黃河,告別他生活和戰斗了13年的陜北,去謀劃奪取全國革命勝利大方略。1948年5月下旬,毛澤東到達中央機關所在地西柏坡后。就與其他中央領導同志一起運籌如何打破大別山乃至整個中原的僵持局面。幾經磋商,并不斷征求相關高級將領意見,博采眾長,最后對戰略部署作出重大調整。在中央九月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就若干重大軍事政治決策統一黨內領導層認識后,對于中國革命最后勝利具有決定意義的大決戰全面展開。
這次大決戰,是由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環環相扣組成的。當時,國民黨軍的數量仍多于我解放軍,裝備更強于解放軍。南京政府還統治著全國四分之三的地區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看透這個表面上龐然大物的虛弱實質。覺察出他們在考慮戰略撤退時正舉棋不定。毛澤東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關鍵時刻,決定發動戰略大決戰。
大決戰首先由遼沈戰役拉開帷幕。這是因為東北戰場已成為全國戰局發展的關鍵。戰場形勢非常有利于我解放軍。國民黨軍55萬人被分割在長春、沈陽和錦州三個孤立地區。我東北部隊已超過百萬,裝備通過繳獲大有改善。毛澤東提出“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關門打狗”先克錦州的作戰方針。我軍只用31個小時即攻克錦州。隨后,對長春和沈陽不戰而勝。遼沈決戰歷時52天,殲敵47萬多人,給國民黨致命一擊,加速了解放戰爭勝利進程。
大決戰的關鍵之戰是淮海戰役。雙方力量對比,我弱于敵。國民黨軍總兵力達80多萬,我華野、中野總共兵力只有60多萬人,不僅人少,而且裝備和交通運輸能力也不如敵。在這種不利條件下展開的決戰更具傳奇性。這一決戰歷時66天,殲敵55萬多人。斯大林從新華社電訊中得知消息后說:“淮海戰役打得好。以60萬的兵力打敗國民黨軍80萬的兵力,是個奇跡。這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跡,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少見的。”
大決戰的壓軸戲是平津戰役。平津戰役是毛澤東將軍事斗爭與政治斗爭巧妙結合的杰作。在軍事斗爭上將“兵貴神速”和“出敵不意”的原則運用到極致。對傅作義部實行“圍而不打”和“隔而不圍”,然后選擇時機殲滅主力。使其成“籠中之鳥”欲逃無路,展現了毛澤東軍事指揮的高度藝術。在政治斗爭方面。充分利用傅蔣矛盾,陳明利害、耐心工作、曉以大義。使傅作義在和平解放北平、完整保存文化古都上立了大功;并且創造了解決國民黨軍隊的三種方式,即天津方式(用戰爭解決拒不投降的敵人)、北平方式(迫使敵軍接受和平改編,是不流血的斗爭方式)、綏遠方式(基本原封不動地保留起義部隊,以后擇機改編)。平津戰役并用這三種方式,以我軍傷亡較小、破壞較少的代價取得勝利。這次戰役歷時64天,殲敵52萬余人。
大決戰后,全國革命勝利指日可待。國民黨當局最終拒絕和平談判條件。毛澤東發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訓令。百萬雄師過大江,秋風掃落葉般地殲滅國民黨殘余部隊。新中國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非凡之舉:抗英援朝打出新中自國威
新中國成立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站起來后是否可能再倒下去呢?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新中國成立后僅9個月,朝鮮戰爭就爆發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迅速北進,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這就出現了我國是否應朝鮮政府請求出兵援助,“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問題。
黨中央多次討論,在反復權衡利弊之后,毅然決定派遣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并作好應付最壞局面的準備。彭德懷在接受掛帥出征時表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后來,他談到毛澤東這個決策時還說:“這個決心不容易下,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要有對復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確!”
我軍入朝作戰,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極其艱苦的軍事政治較量,克服種種意想不到的艱難困苦,粉碎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猖狂進攻,根本扭轉朝鮮戰局,使得不可一世的美國侵略者接受談判實現停戰。志愿軍經受了現代戰爭的洗禮,既打出了人民軍隊的軍威,也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此后,美國這個世界頭號強國再也不敢輕易欺侮和侵犯中國,中國人民真正揚眉吐氣地站起來了。
(摘自《北京日報》,作者石仲泉為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