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10周年閱兵,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是一個閱兵道。同是一支軍隊。但與10年前卻不可同日而語。官兵們手中的武器裝備已經完全看不見昔日的英文字母。而是清一色的“中國造”。十年磨一劍,“當驚世界殊”!
經過10年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人民解放軍已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軍兵種齊全的諸軍兵種合成軍隊。1959年閱兵,既可向國家和人民匯報新中國成立10年來人民解放軍建設的巨大成就,也可以展現人民解放軍的精神風貌。
1959年國慶閱兵適逢第一次“逢十大閱”,規模比以往要大,準備工作也比較早。部隊開訓前,閱兵總指揮部組織全體教練員進行了集訓,統一規定動作要領,研究科學的教學方法,并在提前進京投入訓練的步兵師、石家莊步兵學校方隊駐地召開了受閱訓練和行政工作現場會,交流了訓練經驗。6月1日,各受閱部隊正式開訓,7月初集中到北京訓練。在受閱部隊集中訓練過程中,中央軍委也十分重視閱兵工作。中央軍委副主席賀龍元帥親自觀看了閱兵預演。受閱部隊按照軍委首長和閱兵總指揮部的要求。在極其嚴格的條件下進行了艱苦的訓練。
盛大的閱兵式
10月1日清晨6時。受閱部隊已經集結到受閱現場附近地區,進行受閱前的準備。車輛方隊對車輛進行最后的擦洗。對武器裝備進行最后一遍的技術檢查;徒步方隊整理、檢查著裝;飛行梯隊在各機場檢查飛機,待命起飛。首都群眾興高采烈地朝天安門廣場涌來。此次參加典禮的各界群眾達70余萬人。當天上午,北京的天氣很好,萬里無云、秋高氣爽。9時55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宋慶齡、董必武、林彪、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歡快的樂曲聲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世界關注著中國的國慶閱兵式,越來越多的友好國家的領導人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共享盛典的歡樂。
10時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市長彭真宣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國慶典禮開始!”這時,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禮炮鳴響,400名少先隊員向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
隨后,盛大的閱兵式開始。天安門廣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群情振奮。一身元帥服的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林彪在閱兵總指揮、北京軍區司令員楊勇上將陪同下,乘國產閱兵車緩緩地沿著天安門廣場南側和東長安街檢閱列隊的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部隊。受閱官兵身著在“55”式服裝基礎上又加以改進的新式服裝,佩戴軍銜,英姿颯爽。
檢閱完畢,林彪登上天安門城樓檢閱臺,向全體陸海空軍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之后,分列式開始。受閱部隊共有35個方(梯)隊,其中15個徒步方隊、14個車輛方隊、6個空中梯隊,共有11018人受閱。
國防工業的崛起
歷次國慶閱兵上的武器裝備的變化,既反映出我軍武器裝備的發展變化和加強,也反映出我軍現代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建設的不斷提升。開國大典閱兵式上的武器裝備有110多種、80多個型號或口徑,這些繳獲來的武器出自24個國家90多家工廠,可謂“萬國牌”,有人稱那次閱兵為“萬國武器展覽會”。據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軍史專家姜廷玉說,“到了1959年,我們基本能夠獨立自主地開發、制造武器裝備”,受閱輕重武器裝備絕大部分已實現了國產化,一批新型國產武器裝備登臺亮相,裝備數量大大增加。國防工業的崛起,標志著共和國的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已經從“學徒”發展到“出師”的程度,從依靠別人的兵工廠到有了自己真正的兵工廠,人民解放軍三軍由此登上了“武器裝備走自己發展道路”的莊嚴而光榮的戰車。
整個閱兵式歷時58分鐘。閱兵規模比往年大,所用時間卻比往年少,這表明閱兵組織工作比往年更周密、更細致、更成熟。這次閱兵與5周年國慶閱兵相比,取消了三輪摩托車和口徑在100毫米(不含)以下的地炮、高炮方隊。徒步方隊橫排面由20人增加為24人,受閱總人數增加三分之一。
毛澤東的最后一次閱兵
在閱兵時,毛澤東與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赫魯曉夫并排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從彩色紀錄片中可以看出,毛澤東雖然偶有笑容掛在臉上,但比較勉強,看得出并非全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笑意。
原來。一方面這時候中國國內經濟正處于十分困難時期。而另一方面原本答應給予中國核武器技術援助的蘇聯卻突然變卦。而就在這次國慶閱兵期間,赫魯曉夫在天安門城樓上對毛澤東說,準備撤回在華專家,并不再提供核技術幫助。城樓上的毛澤東聽到這話,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一句“那也好”,隨后便同身邊的另一位外賓胡志明談笑去了,似乎什么事也沒有發生。其實,毛澤東已經下定決心:自己動手,從頭干起,準備用8年時間造出原子彈。他隨后在一次黨內會議上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后來,又決定自力更生研制導彈和自行研制人造衛星,統稱“兩彈一星”,提出“埋頭苦干,發憤圖強,自力更生,奮勇前進”發展國防科學技術特別是尖端技術的要求,中國導彈的研制進入快速發展期。
此后,由于我國國慶典禮制度的變化等原因,毛澤東再也沒有登上天安門城樓進行閱兵。國慶10周年閱兵也就成了毛澤東輝煌政治生涯中的最后一次閱兵。
70萬人狂歡后24年沉默
在閱兵式慶典之后,首都70萬群眾舉行了空前盛大的慶祝建國10周年大游行。當晚的北京城區全城空巷。人們走到天安門廣場,或周圍或域外,欣賞天空中五彩繽紛的禮花。
新中國成立之后,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決定。閱兵被列為國慶大典的一項重要內容。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1959年,新中國每年都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國慶閱兵。閱兵對激發全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鼓舞部隊的士氣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到了1960年,我國進入三年困難時期,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
據當年國慶閱兵海軍院校受閱方隊總教練孫國楨晚年回憶,1960年的國慶閱兵原本是按計劃進行的,受閱部隊已經集中到了北京。正式閱兵前的合練、預演都進行過了。就在國慶閱兵的日子屈指可數的時候,突然上級一道命令下來,取消1960年所有的大型國慶活動,閱兵式當然包含在內。孫國楨只記得上級說的理由是:“國家經濟發生困難。”
雖然從1960-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舉行閱兵。但中國國防現代化的發展沒有止步。幾乎中國所有的重要國防保障(包括“兩彈一星”)都是在這個時期自行研制成功的。
10周年大閱兵之后,誰也沒有料到,共和國大閱兵一停就是20多年。直到1981年,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恢復閱兵。1984年,當共和國再一次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國慶35周年閱兵時,已是24年滄桑歲月過去了。
(摘自《中華兒女》余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