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延安整風運動和大規模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展開,許多馬克思主義書籍被翻譯介紹進來,形成20世紀西學東漸的又一個高潮。與此同時,有一批“紅色學者”涌現出來。
“紅色教授”何思敬
何思敬(1896-1968)系浙江余杭人,少時東渡日本,在東京帝國大學攻讀社會學,并學習德語。1927年2月,何思敬學成回國,被廣東革命政府聘為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國共內戰期間,大學內的政治派別斗爭激烈,何思敬站在進步立場上,掩護中共地下黨員,又在課堂上公開講授馬克思主義,成為一位“紅色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何思敬到上海參加“文化界抗日會”并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戰全面爆發后,何思敬輾轉到達延安。何思敬在延安的九年,可謂如魚得水,曾擔任延安大學法律系主任及法學院院長等職。他還受毛澤東的委托,將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名著《戰爭論》翻譯出版。莫文驊將軍曾回憶稱:“何老在幫助毛主席理解克氏這部難讀的書,是有一定貢獻的,也是間接在毛主席寫《論持久戰》這部光輝著作中出了一點力。”
1948年春,中共中央機關遷至河北平山西柏坡,在那里,何思敬協助周恩來草擬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并為起草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做好了準備。
新中國建立后,不愿搞行政領導工作的何思敬進入北京大學任法律系教授,不久后調到新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
“延安二張”
張如心(1908-1976)、張仲實(1903-1987)是著名的“延安二張”,他們都是留學蘇聯的“紅色學者”、“科班出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張如心早年即在故鄉廣東興寧投身革命,1925年參加廣東革命政府的招考,被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學。1929年學成回國,在上海從事文化運動,專事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其間編寫了四部哲學著作,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起到了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作用。
抗戰爆發后,張如心先后任延安中央研究院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延安大學副校長等職,并一度擔任過毛澤東的秘書。
1941年3月,張如心在《共產黨人》發表《論布爾什維克的教育家》,第一次公開使用了“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的提法。1949年后,張如心任東北大學校長等職。
張仲實系陜西隴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10月通過考試,遠赴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翻譯班學習,與楊尚昆、張聞天、伍修權等一起從事馬列主義理論著作的翻譯工作。他翻譯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當年毛澤東在延安寫作《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時都曾作為參考,并在書中大段摘引。
新中國成立后,張仲實任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領導小組組長,主要精力用于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斯大林全集》等。
(摘自《同舟共濟》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