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常吃外賣的消費者,最近有沒有發現外賣漲價了,分量還不易察覺地少了一些?記者調查發現,近期,全國多地的外賣平臺上調了商戶的服務費率,漲幅從1到3個百分點不等,由此引發部分商戶對終端產品提價。
最近,上海市閔行區一家快餐店負責人馬先生收到某外賣平臺的新“合作方案”,每單費率從之前的18%上調至21%。這意味著,每賣出一單金額為100元的外賣,需向平臺多支付3元。
記者調查了解到,外賣平臺服務費率按店鋪類型、客單價、訂單數量、區域位置等參數設定。一般來講,規模越小、客單價越低的商戶,議價能力越弱。上海一家小吃店的店主徐先生指著剛剛被取走的外賣包裹說:“這一單七塊五,平臺扣兩塊三。”折算下來,服務費率竟有30%多。
服務費率上調,成本增加,外賣平臺上的商戶也通過多種方式“消化”成本。在杭州一家老牌小炒店,記者打開外賣平臺與堂食菜單一一對比,發現了漲價幅度巨大:頭牌水煮魚,堂食菜單59元,打開兩大外賣平臺,一個要63元,另一個竟然要79元,最高差價20元。一些不良商家為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甚至使用一些過期或者臨過期的食材。
輿論熱議
消費者無辜躺槍:
@靖原 餐飲的凈利潤有多少大家都清楚,平臺抽走這么多,商戶還有多少利潤可言?羊毛出在羊身上,商戶為了控制成本獲取利潤,顧客買到的食品質量可想而知,為了身體健康還是少吃外賣吧!
@黃曉桐 為什么不知道細水長流呢,你看很多房東們巴不得租金越高越好,卻不去想想沒有人租的話怎么辦?一些電商平臺也是,扣點那么高,簡直是竭澤而漁,消費者也是無辜躺槍。
傭金上漲也有合理的成份:
@褚辭 平臺管理的店鋪數量和規模井噴,店鋪的質量也需要嚴格的把控,所以平臺也需要一筆不小的成本去維護,這樣想來,商家傭金上漲也有合理成份。
@雨滴 這就跟目前的滴滴打車一樣,前期補貼很大,司機顧客各種膜拜贊賞,取消各類補貼后,各種罵聲接踵而至。平臺追求盈利沒錯,但要在合理區間,否則會落個“無良商家”的罵名。
多一點“各方共贏”:
@酋長 這一舉動也會促使本地化外賣平臺和個體化服務平臺的興起,外賣市場化整為零的時代將加速到來。
@媽咪一號 平臺考慮自身收益的同時照顧一下店家的感情,店家也最好能繼續堅守在平臺中,繼續給顧客提供生活的便利,感覺這是最好的結果。
外賣平臺漲價不能“貪得無厭”
部分外賣平臺上調商戶的服務費率,確實是近期餐飲商家的抱怨熱點。外賣平臺由昔日的“零費率”慢慢到了5%、10%,再到現在的兩成左右,這給商戶帶來了越來越大的經營壓力。“羊毛出在羊身上”,外賣平臺上調的服務費率,最終又會被商戶“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最終由消費者“埋單”:或是外賣漲價,或是外賣分量變少。
外賣平臺之所以不斷上調服務費率,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商戶越來越依賴平臺,尤其是中小商戶,欠缺與外賣平臺博弈的能力,而據相關市場機構的統計,2018年上半年,美團、餓了么在外賣市場的交易額占比分別為59%和36%。可見外賣市場形成了“雙寡頭”格局,平臺自然就更有資本“抬高價格”;另一方面,隨著人力成本攀升、物價水平提高,外賣等行業的運營成本也水漲船高,外賣平臺上調服務費率,也有合理成分在內。但外賣平臺的“吃相”不能太難看,不能太“貪吃”,收取的費用要處于合理區間。
對此,監管部門需要加強監管,促進外賣市場健康有序發展,避免外賣平臺向經營者收取不合理費用,如果外賣平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則需依據反壟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予以約制。
(綜合新華社訊、中新社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