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茜






“女童保護”公益組織(以下簡稱“女童保護”)已連續6年對中國兒童防性侵教育現狀進行調查。2018年的兒童防性侵教育現狀調查重點放在家庭教育上,聚焦網絡性侵問題。201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典型案例中,對通過網絡通訊工具實施非直接身體接觸的裸聊等行為,均認定為構成猥褻兒童罪既遂。而“女童保護”在協助指導求助兒童及家長報案過程中,發現部分家長及地方公安部門對此尚認識不清。
預防網絡性侵害,不僅需要兒童有防范意識和技能,更需要家長做好監管、教育工作。本部分報告數據來源于內地31個省份的線上問卷調查,共收到16152位家長的合格問卷,其中7歲(不含)以下兒童的家長1814位,7歲~12歲(不含)兒童的家長10944位,12歲~14歲(不含)兒童的家長3096位,14歲~18歲(不含)兒童的家長298位。
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家長均高度關注網絡兒童性侵問題
此次調查的16152位家長日常生活的所在地,有37.22%在城市,21.29%在縣城,41.50%在鄉鎮農村。
據統計,對于兒童因網上“童星招募”“交友”等名義被人欺騙傳送裸體照片、視頻的現象,有63.74%的家長表示關注過相關新聞,占了相當高的比例;有34.90%的家長對此不了解;有1.36%的家長表示身邊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比例雖然小,但在16152個基數中也有220例。可以看出,網絡性侵兒童現象雖然近幾年才開始受到關注,但由于其呈高發態勢,已引起家長們高度關注。
超七成家庭的兒童上網,兒童上網監管亟待重視
“女童保護”發現,在網絡使用越來越日常化的背景下,家長對兒童使用手機、電腦等上網的行為的監管,卻存在著不小的缺位。調查顯示,42.32%的家長對孩子上網會嚴格監管;28.76%的家長對孩子上網只是偶爾提醒、教育;0.85%的家長對孩子上網基本不管;另有28.07%的家長表示孩子不上網。
“女童保護”提醒,現代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犯罪提供了工具和空間。多起網絡性侵兒童案件警示我們,兒童防范意識薄弱,在網絡游戲、社交工具等平臺上,不容易識破犯罪分子的伎倆,容易被欺騙和誘導,家長務必要加強對兒童上網的監管并加強安全防范教育。
僅四成家長能從孩子言行中判斷其是否受到性侵害
調查顯示,42.05%的家長能從孩子言行中判斷其是否受到性侵害,50.05%的家長不確定能不能,7.90%的家長不能。同時,僅有37.35%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對孩子進行防性侵安全教育,22.91%的家長從來沒有進行過,其余39.75%的家長偶爾進行過兩三次。
關于不對孩子進行防性侵教育的原因,48.42%的家長是不知道如何進行,32.08%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應該等他們長大一點再進行相關教育,13.58%的家長認為學校會進行相關教育,2.74%的家長認為談論這一話題會“教壞孩子”,3.18%的家長認為這一話題“難以啟齒”。
超八成家長知道讓兒童裸聊等行為屬于違法
對于利用網絡誘騙孩子發送或拍攝裸體照片、視頻,或進行裸聊等行為,81.59%的家長認為這屬于猥褻兒童,是違法行為;17.05%的家長認為這屬于道德問題,應該強烈譴責;1.36%的家長不清楚這種行為涉不涉及違法。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長對網絡猥褻兒童問題很關注,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
遇到兒童網絡性侵不予立案情況,超七成家長不知如何應對
調查顯示,如果孩子被人教唆誘騙,在網上給人發了裸體照片、視頻,2.32%的家長選擇嚴厲責罵孩子,覺得這種事情太丟人;12.73%的家長選擇馬上注銷孩子的社交賬號,實際上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會銷毀證據,給后續報警及偵查工作增加困難;84.95%的家長選擇馬上報警,占了絕大多數。
但如果遇到警方對此不予立案,27.37%的家長選擇聽從警方建議;48.04%的家長不知道該如何做;24.59%的家長表示知道如何應對。“女童保護”建議,遇到此類情況,家長可以先將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出示給警方;如果還不予立案,可持不予立案通知書,到檢察院申請立案監督;必要時及時向律師尋求法律幫助,或在保護兒童隱私的情況下向媒體尋求幫助。
超九成家長支持公益組織進校園進行性教育、防性侵安全教育
16152位家長中,有98.71%的家長支持學校對孩子進行性教育、防性侵安全教育,僅1.29%的人不支持;有94.03%的家長支持公益組織進校園開展相關教育,4.08%的家長擔心教育方式不當 ,1.52%的家長怕影響孩子文化課學習,0.37%的家長認為沒有必要。從數據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家長支持對孩子進行性教育、防性侵安全教育。
在此次問卷調查參與的家長中,母親占到75.68%,父親占到20.54%,這一數據與往年基本持平。可以看出,關于兒童防性侵教育,女性家長參與占了較大比例。事實上,做好兒童防性侵教育,構建好家庭監護防線,需要所有監護人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來源:《“女童保護”2018年性侵兒童案例統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