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玲



她,從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成長為一位走向世界的著名教育家;她,創建了完整的情境教育理論體系,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被中外專家譽為“蘊涵東方文化智慧的課程范式,回應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國聲音”。她為兒童而生,以育人為樂,她稱自己是“長大的兒童”。她就是兒童教育家李吉林。
1938年6月,李吉林出生于江蘇南通一個貧困家庭,自幼失怙。為了不給家庭增添負擔并照顧體弱的母親,李吉林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考入清末狀元張謇創辦的南通女子師范學校,于1956年7月以全優的成績畢業。畢業后,18歲的李吉林到南通女子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今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以下簡稱“通師二附”)任教,直至2019年7月18日因病與世長辭。81歲的李吉林將63年的人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她花費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探索小學教育的改革路徑,成為中國教育領域一面鮮艷的旗幟。
“我愛兒童,一輩子愛。如今我已不是兒童,但喜似兒童”
兒童是李吉林的至愛,是她心靈的寄托。一切為了兒童的發展,為了正在成長中的活生生的人,成了她探究情境教育的初心和歸宿。李吉林的教育理念非常明確——教育不僅為了兒童明天的發展,還為了他們當下的童年幸福。
李吉林總與兒童站在同一個界面,兒童的愛,一定是她的最愛;兒童學習的困難、身心發展的限制,一定是她最大的心憂。她心里掩不住對兒童的喜愛,她像陽光一樣普照著班級里的每一個孩子,而且特別關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曾經有個留級生來到她班上,李吉林想方設法地幫助他在學習上獲得成功感。李吉林說:“孩子的天賦無論是好還是差,都是服務、教育、培養的對象。”她絕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她像親人一樣全方位地關注著每一個孩子。1998年,李吉林獲得“全國王丹萍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她用獎金給在校的百余名下崗職工子女每人準備了一個新年大禮包,每人訂了一年的作文雜志,給那些在生活中艱難前行的孩子們帶來溫暖的愛。
摯愛可以燃起激情,摯愛可以永葆童心。李吉林愛兒童,她稱自己是“長大的兒童”,她的教育擁有純凈的美好、詩性的智慧。她創設情境為兒童的思維發展鋪路,她探索野外情境課程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即便是尋常的學校活動,她也能從兒童的視角尋找最佳方案。有一年新年慶典,學校請她講話,在路上她撿到一根松樹枝,突發靈感,于是,她拋開精心準備的講話稿,扮起了“松樹爺爺”,將“努力”“堅貞”的品質和學生的生活在情境中融為一體,從而將生命的哲思和對未來的希望種進學生的心田。
李吉林一生為了兒童,一生奉獻給兒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心里想的,還是牽掛一生的兒童。2019年4月初,李吉林因病必須住院治療。她選擇了和學校只有一墻之隔的南通市中醫院,唯一的要求是:“病房要朝向學校,讓我能看到孩子。”校園里清脆的鈴聲,孩子們的笑鬧聲,時常會讓飽受病痛折磨的她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聽到動情時,她還會慢慢從床邊站起,深情地凝望校園。她曾和徒弟說:“看到孩子們在開心地玩耍,我就放心了。”坐在病床上,透過窗戶靜靜地遠眺工作了63年的校園,這是李吉林留給世界最后的身影。
“奔騰的涌浪更能讓人感受生活的真正意義和歡樂”
1978年,李吉林被評為江蘇省第一批特級教師。她懷著滿腔熱情投身到教育改革的熱潮中,成了中國教育改革的第一批“弄潮兒”。李吉林從外語教學的情景對話中得到啟發,又從中國古代文論“境界說”中吸取營養,順應兒童天性,突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以“兒童—知識—社會”三個維度作為內核,提出了一系列獨樹一幟的教育教學主張,探索出情境教學的有效途徑。“她把教材教活了,把課堂教活了,把孩子們教活了,把教學過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體現出來了。”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教育委員會總督學柳斌這樣評價李吉林的情境教育。
然而,李吉林沒有止步于此,對教育的赤誠驅使她把實驗深入進行下去,從語文教學向各科拓展,從一個實驗班發展到整個學校,不僅關注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關注兒童情感、意志的發展。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從“情境課程”再到“情境學習”,李吉林在實踐中構建了完整的理論框架和操作體系,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范式,標志著中國原創的教育思想流派的出現和成熟。隨著情境教育研究的深入,傳播的廣泛,其影響越來越大,李吉林情境教育已成為一個時代的教育標桿。
在教育研究的道路上,李吉林從不懈怠。為了抓緊時間進行研究,李吉林放棄休息日,放棄寒暑假,還一次次放棄外出療養的機會。有一次,上級部門組織專家去歐洲十國和俄羅斯考察,她十分心動,想去那些頗有文化底蘊的國家開開眼界,但是,她最終還是婉言謝絕了。她要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情境教育研究上。“她心無旁騖、無止境地探索兒童成長的奧秘,因而諳熟現代兒童學習之道,能與現代兒童心心相印,成為名副其實的現代兒童教育家。”提到李吉林,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朱小蔓這樣說。
李吉林的研究成果在全國屢屢獲獎,五次獲得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4年,李吉林榮獲首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特等獎第一名。但是,李吉林從不躺在平靜的港灣去享受榮譽,她永遠追求那奔騰的涌浪。在41年的教育科研路上,她獨立撰寫了350篇論文,出版了28本專著,舉辦了2次情境教育國際研討會,豐富了我國教育理論的寶庫。她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兩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2017年,李吉林的兒童情境學習系列叢書英文版由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在全球發行,成為我國中小學教師中的第一人。李吉林以一個小學教師的身份,讓中國教育思想走上了世界講臺。
“我有這樣一個信念,就是幫助他們成功,從小成功走向大成功”
李吉林說,情境教育,就是給孩子添翼,其實,不只是給孩子添翼,她更擅長的是給青年教師添翼。李吉林將培養青年教師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1990年5月,通師二附青年教師培訓中心成立,成為全國范圍內最早的校本教師培訓基地之一。李吉林親自擔任導師,從師德、教學基本功、教學藝術、教育科研四個方面對青年教師進行全面培訓。她對青年教師的訓練是系統而嚴格的,每人一份“成長規劃”用以明確目標,一張“作息時間表”力求日有所得。練書法、畫簡筆畫、做讀書卡、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撰寫論文是青年教師的長期作業,他們做完后,李吉林還要講評。在“嚴訓”的基礎上,李吉林還樂于為青年教師搭建成長的平臺:各地向她發來講學邀請,她常把機會給予她的弟子;中國教育電視臺錄制情境教學講座,李吉林撰稿后,讓15名青年教師登臺亮相。
李吉林高屋建瓴的指導,細致入微的提攜,化成了青年教師成長的動力。他們用出色的成績,回報著李吉林的悉心栽培。曾經摘下江蘇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桂冠的施建平成為江蘇省第一批教育家培養對象;吳云霞、黃美華、唐穎穎、陸紅兵等6名特級教師從青年教師培訓中心脫穎而出。語文學科人才輩出,捧回10個全國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最高獎項;數學學科成績斐然,奪下了江蘇省數學課堂競賽13連冠;英語、美術、體育各科,都在情境教育思想的滋養下,蓬勃發展,開創嶄新的篇章。李吉林通過言傳身教,帶出了一支富有學術造詣、積極向上的科研型教師團隊。2018年,教育系統首次參加全國質量獎評比,通師二附一舉獲得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
李吉林不僅關心青年教師的個人發展,還竭盡所能為整個小學教師隊伍的發展貢獻力量。2001年起,李吉林接受了教育部師范司安排的培訓國家級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的任務,在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進行培訓,她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不僅如此,只要有可能,她總愿意把時間用在和教師們交流上。去外地開會時,她經常放棄參加主辦方組織的觀光游覽活動,去給當地教師上示范課,答疑解惑。隨著情境教育教改成果的推廣,李吉林更忙碌了,她在偏遠窮困的農村設立實驗點,到那里為教師們做講座、上示范課,努力把情境教育的種子播撒到遠方。李吉林已經將教育改革、教育普惠當作了自己的畢生追求。
李吉林為中國基礎教育作出了突出貢獻,2009年被評為“5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江蘇人物”“20位新中國60年江蘇教育最有影響人物”。著名學者翟天山說:“李吉林老師是情境教育的創立者,但情境教育已經不再是她個人的事業了……情境教育這個事業是可以持續發展的,可以延伸的。這種教育的延伸給中國教育的發展,給情境教育走向世界帶來了深厚底蘊。”現在,情境教育已然成為一棵郁郁蒼蒼的大樹,聳立在世界教育的園地里。
李吉林說,小學教師是她的第一身份,教好小學生,這是她的本分。她有滋有味地做了一輩子小學教師,把全部的興趣和熱情都投注于兒童教育,畢其一生心血構筑了令人稱奇的情境教育體系。李吉林懷著對兒童的愛,對教育的愛,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出了一條中國教師自己的路,成為中國本土教育家走向世界的典范。她那胸懷大愛、奉獻祖國的責任意識,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的高尚情操,心憂天下、寬厚慈愛的長者風范已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留在了所有教育人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