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華

2019年5月,由浙江大學倡議,聯合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發起的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成立;6月,由中國礦業大學倡議、近30所全國能源行業高等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學院組成的中國高校能源經濟管理創新戰略聯盟成立;7月,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等27所高校組成的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成立……近年來,各類高校聯盟不斷涌現,高校聯盟正日益成為高校校際合作的重要載體和機制。
高校聯盟由來已久。1900年,第一個初具規模的高校聯盟——美國大學聯合會成立,之后陸續誕生了一些廣為人知的成功聯盟,如美國的常青藤盟校、英國的羅素大學集團以及歐盟的歐洲大學聯盟等。在我國,世紀之交以來,多個高校聯盟接踵出現,如9所首批“985”工程高校成立的九校聯盟(C9)、9所理工科見長的高校成立的卓越大學聯盟(E9)、被稱為“國防七子”的工信部高校聯盟(G7)、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粵港澳高校聯盟以及最近成立的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等。為何高校紛紛選擇抱團發展?目前存在哪些問題或局限?如何實現高校聯盟的健康發展?筆者試圖在對高校聯盟發展的梳理中尋找答案。
我國高校聯盟發展概貌
成員關系:同類型高校合作或區域性聯盟
從聯盟高校成員間的關系看,同類型高校之間的聯盟相對較多。如上文提及的C9、E9、G7等多個知名聯盟,又如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Z14)聯盟、新近成立的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及中國高校能源經濟管理創新戰略聯盟等,都是同類型高校的聯合體。其中可以發現,早期的聯盟多是高校間整體性、全局性的合作,新近成立的聯盟則多聚焦于某一學科領域的協同發展。
區域性的高校聯盟,較早的是同一行政區劃內的不同高校為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成立的聯盟,如上海市西南片、東北片高校合作辦學,以及武漢七校聯合辦學等。近年來,為服務更大范圍區域發展的跨行政區劃的高校聯盟引發了更多關注。如2016年中山大學牽頭成立的粵港澳高校聯盟,2019年5月浙江大學領銜、由同處長三角地區的5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合發起成立的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以及2015年由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的21所高校聯合成立的大別山革命老區高校聯盟等,都已經打破了省級行政區劃的界限。
一般而言,同類型高校間締結的聯盟,大多有著類似的發展基礎和歷史淵源,相互之間更多是相對平等協同的格局;而地區性高校聯盟,相互之間異質性程度會更大,但存在某些共同的責任擔當或發展訴求,較多是互補式、共享型的發展格局。
聯盟目標:全面戰略合作或專題領域突破
從各個高校聯盟所確立的目標、宗旨和工作內容來看,大多數聯盟在確立全方位戰略合作基本框架的同時,會確立若干專題性的合作項目,部分聯盟更是聚焦某一專題領域進行深耕。如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就是專題領域深化合作的典型代表。
聯盟的目標基本都圍繞高校的職能展開,強調打造教學、科研、管理等的交流與合作平臺。大多數高校聯盟中,校長論壇、主題論壇、學術交流等活動成為聯盟活動開展的“標配”。
高校聯盟發展的動因剖析
近年來,高校聯盟快速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界十分關注的一個現象。高校“抱團”的初衷是什么,是什么因素致使越來越多的高校締結聯盟,他們希望通過聯盟的締結實現什么樣的發展目標,是不是只有通過聯盟的方式才能夠得以有效實現,這些目標實現到什么程度了……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指向高校聯盟發展的動因剖析。
提升國內高校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九校聯盟(C9)當年的創立就是為了提升國內高校競爭力。尤其要積極推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引領中國高水平研究生培養同世界一流大學接軌。同時,要加強與美國常青藤盟校、英國羅素大學集團、澳大利亞八校聯盟等大學組織的交流與合作,擴大C9的國際影響。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盟成立時,聯盟首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明確表示,粵港澳高校應強強聯合,共同面對世界話語體系下的一流大學競爭。
形成合力,更好服務和落實國家發展戰略。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今年5月,華東地區五所高校聯合發起建立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旨在依托聯盟這一平臺,更加有效地整合區域高等教育、科技創新和國際化資源,服務支撐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
應用型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的創立以及部分區域性應用型高校聯盟的陸續成立,則旨在落實國家建設一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重大戰略部署,在促進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促進產教融合新格局加快形成、加大培養國家急需的應用型人才等方面承擔了重要責任。
共同探索新的改革和發展方向。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聯盟(Z14聯盟)以推動中西部無部委直屬高校省(自治區)高等教育與全國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縮小中西部與東部發達地區高校的差距為目標。這是一個以聯盟方式探索同類高校創新發展的聯合體。
優質資源互補共享輻射,培養復合型人才。1999年,武漢七校聯盟的興起,是因為各高校管理者一致形成了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復合型人才的辦學理念。他們的共識是:每個高校都有自己的優勢資源,高校間互取所長,就能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培養更多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于是,這七所高校拿出自己的特色優勢專業進行聯合辦學,其本科生可以選擇其中任意一所學校的公共選修課或專業課,修完可拿到輔修證或雙學位證書。
高校聯盟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高校聯盟的發展,在為加入聯盟的高校帶來一系列優質資源和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可能會產生各類問題。綜合來看,高校聯盟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某些聯盟過度功利化或集體性自利,對高等教育生態造成威脅。由于聯盟成員間某些利益訴求的相對一致性,久而久之可能會產生越來越強的排外性,逐漸形成壁壘,產生功利化的傾向。如曾經的自主招生校際聯盟,“北約”“華約”“卓越”等,幾乎形成了對我國高校優秀生源的壟斷性控制,從而招致其他高校和社會公眾的強烈批評,認為他們背離了聯盟共享優質辦學資源的初衷,形成了利益相關者聯盟,合力爭奪乃至控制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而這無論對學生還是對其他高校而言都是不公平的。2014年9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要完善和規范自主招生,不得采用聯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
部分聯盟可能會流于形式,沒能真正發揮聯盟的作用。大多數聯盟成立時都是“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但有些聯盟僅開過一兩次會議之后就慢慢沒了動靜,聯盟關系松散、脆弱、不穩定。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聯盟缺乏長期規劃引領和高共識度的目標愿景,發展內驅力欠缺;聯盟運行的制度、資金、組織等保障力度不足,導致合作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的、合同化的階段;聯盟秘書處等機構基本都是非實體性運行,可能會因為相關負責人調離等原因中斷相關工作。
聯盟中實力相對較弱的高校,參與感較弱。高校聯盟有效運行的基礎條件是基于平等互利、優勢互補關系上的合作、共享與多贏。但有些聯盟成員之間或因地域關系,或因辦學條件關系,異質化程度較高。當辦學實力相對懸殊時,實力較弱的高校在聯盟運行過程中,很難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利益點,參與感也會較弱。
如何促進高校聯盟健康發展
高校聯盟正日益成為高校校際合作的重要載體和機制。鑒于高校聯盟發展歷史中的經驗與教訓,提出以下建議。
聯盟應保持相對穩定與開放的結合,控制適度規模。無論是何種性質的高校聯盟,其根本宗旨都是實現盟員高校的互利互惠共贏,適度規模才能確保成員高校間的交流合作、資源共享落到實處。為此,保持入盟標準上的相對一致性和入盟機會上的適度開放性,有利于形成聯盟成員的動態調整機制,從而實現尊重盟員高校自身意愿和聯盟動態管理的一致性。
聯盟工作要落細落實,確保實質性合作共贏。學校全方位合作的聯盟往往因為關注點相對宏觀、需要協調的方面過多、需要顧及的面較大且相對分散,不一定能夠切實解決學校發展的實際問題。因此,全方位合作的聯盟不宜設置過多,建議圍繞某些相對具體的領域或目標,開展實質性合作。
聯盟應以提升高等教育整體實力為責任擔當。聯盟除了為成員高校謀取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政策紅利外,還應有更高站位的責任擔當。一方面要更加主動地加強與政府部門、兄弟高校等的交流溝通,為政策發展完善提供聯盟層面的經驗和建議;另一方面聯盟不能都是“門當戶對”的同質結合,還應考慮通過聯盟發揮引領和援助作用,促進不同生態位的高校進行異質聯合合作,從而提升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使高校間的協同發展產生更加顯著的溢出效應。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校聯盟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期待高校聯盟能夠更好地扎根時代發展的需求,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切實推動高等教育要素的自由流動,打通和爭取更多社會資源,為推動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實現提供更好的人才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