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茜
近日,各地博物館迎來暑期參展高峰,帶孩子逛博物館成為許多家長的熱門之選。為了豐富孩子的參觀體驗,各地博物館推出了形式多樣的社教活動。例如:湖南省博物館推出“千年窯望”長沙窯MR數(shù)字體驗活動、“馬王堆與古埃及”系列VR體驗活動;故宮博物院面向中小學生,推出故宮文化系列活動,講解日影計時的奧秘、清內(nèi)府書籍的印刷方法等傳統(tǒng)文化知識;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將舉辦“李四光中隊——青少年地質(zhì)勘探隊夏令營”; 北京自然博物館將舉辦以“綠地球之夜”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當博物館逐漸成為孩子的“第二課堂”時,如何發(fā)揮好其教育職能?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有哪些結合點?博物館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是什么?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復旦大學博物館館長、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鄭奕。
教育是博物館的首要目的和功能
記者:如何界定博物館教育?其特異性是什么?當前強調(diào)博物館教育的必要性是什么?
鄭奕:目前,“博物館教育”已是博物館的首要功能。我個人比較認同《博物館教育工作者手冊》(The Museum Educator’s Manual, 2009)一書對“博物館教育”的界定——博物館教育被最廣義地理解為任何促進公眾知識或體驗的博物館活動,教育的愿景事實上也是博物館使命和整體目標的體現(xiàn)。教育和展覽彼此關聯(lián),并應互相包含。
博物館的最大特性在于以“實物”為基礎,“基于實物的學習”是博物館教育的最大優(yōu)勢。鑒于此,西方發(fā)達國家將博物館視為學校天然的合作伙伴,把博物館定位為兒童和青少年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賴的器物信息資源之一。
總的說來,博物館不僅具有傳播知識、培育技能的功能,而且具有對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小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道德情操,潤物細無聲地將教育內(nèi)容轉化為其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記者:博物館往往是孩子了解歷史、認識世界的現(xiàn)實教科書,從這一層面來講,博物館教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起自我與社會的連接?
鄭奕:博物館一旦與當?shù)厣鐓^(qū)、社群互動,就直接或間接地創(chuàng)建了一種飽含地方歸屬感的社會肌理與結構,而這個與博物館助推地方身份認同、公民意識構建以及公民社會成長緊密關聯(lián)。例如,美國國立非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是美國第一座全方位展示黑人歷史與文化的博物館,有助于大眾理解并認同非裔美國人在美國歷史上常常被忽略的杰出貢獻,以此彌合分歧,緩和對立。
事實上,博物館作為歷史保管人,在教育公眾“成為本土公民意味著什么”方面,在提升公眾“認知和欣賞不同語言、文化、宗教和種族群組對共同的國家身份認同做出的獨特貢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博物館的這項功能具有巨大的當下價值。
記者:教師或家長應怎樣引導孩子在博物館內(nèi)學習知識、感知文化?
鄭奕:第一,建議教師或家長在規(guī)劃活動時,讓孩子也參與其中,從而激發(fā)他們參觀學習的興趣與熱情。第二,在參觀和體驗的過程中,教師或家長應“以孩子為先”。孩子的注意力不會維持太久,可能非常之短。他們或許會對一個館內(nèi)安保人員、一長截樓梯或是一個裝飾性的基座更感興趣。建議先去看孩子最想看的展廳,對于學齡前孩童來說,館內(nèi)參觀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第三,結束參觀之旅后,教師或家長們要積極尋求機會,延伸館內(nèi)的學習。父母們還可以鼓勵孩子在家當“小小收藏家”,從而增強孩子的學習體驗。
館校合作大有可為
記者:館校結合模式在國外盛行已久。您認為當前博物館教育如何通過與學校教育的結合發(fā)揮其特有的資源優(yōu)勢?
鄭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當下,“教育”一詞的內(nèi)涵正不斷向外延展,它不再只發(fā)生在教室里,知識、技能、品質(zhì)等方面的終身學習都在其范疇之中。在這種背景下,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它們同作為教育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為共同的教育目標通力合作。
具體說來,館校合作并不只發(fā)生在學校師生參觀博物館這一階段,雖然“學生實地考察”是大部分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的最主要形式。事實上,在參觀前階段及參觀后階段,館校合作都大有可為。
參觀前階段,博物館可為學校提供教學素材、開展教師培訓活動、開展參觀前課堂展示等。這些都是博物館可以策劃與實施的教育活動和項目。博物館教育人員完全可以主動走進課堂,為學生開展與學校課程相關的介紹活動,其展示內(nèi)容既可以獨立于博物館正在進行的展覽,也可以作為博物館體驗的一部分,在學生實地參觀之前進行。
參觀后階段,博物館與學校等教育系統(tǒng)的繼續(xù)聯(lián)動包括:開展到校服務、駐校服務,外借教具,開發(fā)遠程教育,發(fā)展中長期合作項目以及提供與學校教師有關的職業(yè)發(fā)展機會等。駐校服務是指由博物館指派專業(yè)人員,配合課程需要,進入班級,為師生提供服務。與到校服務相比,其投入程度較深、時間較長。
今年5月,在復旦大學博物館“一面見君懷——明清江南扇面展”開幕前期,我們就舉辦了相關預熱活動,例如針對校內(nèi)師生、社會公眾舉行高端講座,走進復旦大學周邊中小學展開教育活動等。
博物館教育應成體系
記者:從世界范圍看,博物館教育呈現(xiàn)怎樣的新趨勢?如何讓博物館教育成效最大化?
鄭奕:歐美博物館界教育活動的具體開展,會以觀眾的實地參觀為界,將教育活動劃分為觀眾參觀前、中、后三個階段。并且,三階段活動相互關聯(lián),逐次推進,甚至可循環(huán)往復,同屬于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大系統(tǒng)。
這一理念上的更新,導向?qū)嵺`的飛躍。我國博物館普遍重視中間階段,但僅做好觀眾參觀階段的教育工作還遠遠不夠。參觀前階段是前提和基礎,參觀后階段是補充和延伸,都須重視。觀眾參觀前、中、后三個階段的教育活動理應一體化地規(guī)劃與實施,如此才是完整和一以貫之的,才能實現(xiàn)博物館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比如,位于美國巴爾的摩的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在參觀前課程方面做得很好。該館工作人員會走進周邊80公里范圍內(nèi)的學校,在學生到館參觀前提供“參觀前課程”,為學生實地考察及參加“手工坊”等體驗活動做充分準備。據(jù)該項目的負責人阿曼達·柯戴克介紹:“‘走進課堂’活動會讓學生在到達博物館后感覺更舒服,特別是當課堂展示和博物館導覽為同一人時。另外,如果他們在實地參觀前就已通過復制品或圖片對展品有所了解,他們會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更愉悅、輕松地吸收和掌握新的信息。”
記者:近年來,博物館教育越來越火,在其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鄭奕:現(xiàn)在我國博物館界較之以往更重視教育,開展了許多社教活動,投入很大,這是一個很大的飛躍,但與此同時,同質(zhì)化、碎片化問題嚴重,導致觀眾學習成效不佳。究其根本,這源于博物館在理念上重展輕教,實踐中展教分離,甚至有展少教、以展代教等。事實上,全世界的博物館都面臨一個現(xiàn)實問題,即策展人、研究人員與教育工作者之間存在著文化分歧,這種緊張關系在整個策展團隊中尤為明顯。針對此,美國史密森博物學院的教育工作者正在越來越多地融入展覽策劃進程中,其策展人員和研究人員也需花費一定時間參與到針對普通觀眾和學校觀眾的教育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