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辛 李翔
摘要:從2018 年 3 月開始,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對從中國進口的 600 億美元商品增加關稅,其中主要集中在高科技技術領域,包括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術等等。2018 年 4 月 4 日,中國對美采取反制措施,在農產品領域加征等額關稅。自此,中美貿易摩擦愈加劇烈,到 2018 年 7 月,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那么,究其本質,美國為何針幾次三番針對中國貿易進行制裁,最終升級演變為貿易戰。鑒于此,本文就中美貿易戰的本質及中國的應對策略展開探討,以期為相關工作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貿易戰 ;貿易摩擦 ;中美貿易戰
一、中美貿易戰的本質
(一)維護世界霸主地位
據日本內閣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0年中國GDP總值以5.879億美元超過日本同期GDP總值5.474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經濟研究中心預測認為,中國GDP將于2030年初期超過美國,并在未來取代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這也成為一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的重要因素。搶在中國經濟將強未強之前將其扼殺,是美國在歷史上對日本、蘇聯、歐盟這諸多老二的慣用做法。
(二)緩解與轉嫁國內危機
2008年經濟危機始,美國陷入新一輪失業率高峰期,在2009年末至2010年初,一度達到9.9%到10%,盡管之后的數年間美國失業人口比率日益下降,截止2015 年6月,美國失業率依然處于5.3%。在特朗普上任后,至2018 年10月,美國失業率已降至3.7%,這無疑與特朗普上臺后的一系列政策有關。特朗普認為美國的海外投資并未給美國帶來收益,因此在就職演說中,強調要復蘇國內經濟,尤其將中下層民眾的就業、收入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作為重點進行了強調。因此在特朗普上臺后第 3 天就簽署了退出TPP的行政命令,也反映出特朗普的一系列政策有“攘外必先安內”的傾向。雖然多數學者認為美國退出TPP對中國經濟發展是有利的,但不可否認,這首先是美國緩解國內危機的策略。
二、貿易摩擦中的中國底氣
中美貿易摩擦爆發以來,中國經濟面臨著持續的外部沖擊,經濟增長壓力明顯增大。但在逆周期宏觀政策調節下,中國經濟運行依然表現出良好的韌勁,而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快城鎮化步伐,新一輪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將大幅提升農村經濟活力,長江經濟帶、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等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落地將在縮小地區間發展差異的同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則將在提升中國經濟質量的同時帶來經濟新的增長動力。放眼全球,中國在消費市場、人力資源、工業體系、數字經濟等方面已具備一定優勢,中國經濟所擁有的堅實基礎和不斷成長的國際優勢已經成為抵御外部沖擊的強有力物質條件。
三、中美貿易戰下的中美貿易關系協調
從綜合國力而言,中國相較于美國仍處于守勢,美國在綜合國力的核心領域仍然具備較強的優勢力量。習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并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期”,在這種情況下,過早的產生嚴重的經濟摩擦,甚至全方位的對抗不僅無法取得實質性的勝利,而且必然影響我國的發展乃至復興。中國仍然十分需要努力推動中美達成貿易協議。努力達成貿易協議不代表無原則妥協,中國要在堅持三個核心關切的前提下爭取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首先是增加的關稅要一次性全部取消,不再增加新關稅,確保中美貿易談判回到 2019 年 5 月份之前的起點。其次,進口美國商品的體量和結構要適宜,基本以中美領導人2018 年 11 月G20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談判結果為基準。過分擴大進口,極易破壞中國的產業結構進而損害中國經濟利益。最后,貿易協議文本不能出現侵犯主權和國家尊嚴的條文。美方試圖要求中國在文本上承諾修改國內法律的表達,這在現階段是較難接受的。總體而言,三個核心關切是合理的,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只要能堅持核心關切背后的原則訴求,達成協議將有利于緩和中美關系的整體氣氛,改善中美關系,同時也能推進國內改革開放,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我國的應對措施
(一)加強與其他國家經濟交往
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同時,也對包括其盟友在內的多個國家發起了貿易制裁,如歐盟、加拿大、日本、墨西哥等國家均遭到美國的經濟制裁,引起了上述國家強烈不滿,在一定程度降低了中美貿易摩擦的突出性。如前文所說與美國的協議不成,或短期內無法較好解決,那何不積極的發展同其他國家的伙伴關系,增強彼此之間的經濟往來,以時間換取空間呢?通過一帶一路、利用亞投行等,繼續與世界各國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經濟合作架構。持續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繁榮發展。
(二)加強國家創新能力建設
5月底,美國一周內連續對華為使出殺手锏——“美國工業和安全局宣布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谷歌宣布將停止向華為提供對Android系統的支持和服務”,讓國人進一步看清了美國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的險惡用心,我們必須清醒的意識到,雖然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工業生產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但這里面的質量還是不高的,必須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科技創新的道路。這也是國家主導“中國制造2025”,進一步健全、建強全產業鏈的用意所在。
(三)深化中美貿易聯系
美國《時代周刊》報道稱,如果特朗普對所有中國商品征收25%的關稅,在未來美國每個四口之家平均每年在商品和服務上的消費成本將多2300美元。可以說貿易戰既不是中國樂意看到的,也不符合美國民眾的自身利益。在美國逆全球化的動作下,我們要從實踐上反對中美貿易領域的脫鉤傾向。對于中美關系的未來定位,可以理解為“根本利益可以相容的競爭性合作伙伴”,做好自己的事、穩定經濟、堅持改革開放。對美的同等報復行為,盡量不針對其具體企業。通過列舉“不可靠實體名單”,引而不發。在把握好原則的基礎上,對其他企業依然可以采取關稅豁免,降低國內市場準入門檻等措施。
參考文獻:
[1]彭岳.中美貿易戰中的安全例外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72(01):154-167.
[2]孔瑞辰.中美貿易戰的法理分析和應對措施[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25):38-40. [2]孔瑞辰.中美貿易戰的法理分析和應對措施[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25):38-40.
[3]劉俊.中美貿易戰下的航運變局[J].珠江水運,2018(23):6-7.
[4]吳文兵.中美貿易戰的全球政治結構性動因[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11):269-270.
[5]劉健.中美貿易戰背景下中國制造業的轉型發展[J].城市學刊,2018,39(05):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