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雪 王迪 李昕怡
摘要:司法實踐中,民事賠償與量刑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主要是案件被告人希望通過民事賠償的方式取得原告的諒解,以達到減緩罪名,量刑的目的。但長期以來對此并沒有明確的規定,關于如何處理民事賠償對量刑的影響尚無定論。本文對此問題進行研究論述。
關鍵詞: 民事賠償 民事責任 民事量刑 法律依據
一、什么是民事賠償責任
(一)民事賠償的概念
民事賠償責任是行為人侵犯他人民事權利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也就是對侵犯他人民事權利的法律后果所承擔的金錢補救的民事責任。民事賠償責任可產生于合同、侵權等領域。這種法律后果是由國家法律規定并以強制力保證執行的。規定民事責任的目的,就是對已經造成的權利損害和財產損失給予恢復和補救。民事賠償責任是因為違反民事義務而產生的。但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不同,民事義務是規定義務人應當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不具有制裁性,而民事責任是違反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具有制裁性;民事義務因法律規定或雙方約定產生,民事責任只能因違反義務的違法行為而產生。
民事賠償秉承的原則是“有多少損害,賠償多少”,既要讓受害人填平損失,又不能讓受害人由此獲利。民事賠償區別于補償,后者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對受害人的損失進行一定程度的彌補,不遵循完全賠償原則。
(二)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1、《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礙;
(3)消除危險;
(4)返還財產;
(5)恢復原狀;
(6)修理、重作、更換;
(7)繼續履行;
(8)賠償損失;
(9)支付違約金;
(10)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11)賠禮道歉。
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
2、《侵權責任法》第十五條規定,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
《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中都有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中賠償損失這一方式,是行為人侵犯他人民事權利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也就是對侵犯他人民事權利的法律后果所承擔的金錢補救的民事責任。被告人通過賠償被害人損失達到尋求被害人諒解的目的。同時也是被害人對其行為的認真反省,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能達到法律教育公民的目的。
二、賠償可以影響量刑的法律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條規定:“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北緱l法規規定公民的財產是刑法所保護的范圍,被告對原告的民事賠償,保障了原告的權益受到保護,使原告得到相應的補償,符合刑法的要求。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61條規定:“對于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 犯罪行為中的“社會的危害程度”是量刑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其中在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中又包括犯罪給被害人造成的物質損失的大小,嚴重程度,如果被告人賠償了被害人相應的物質損失,那么其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就會相應減小。
三、賠償對影響量刑的意義
被告人能積極賠償被害人的物質損失,是被告人認罪、悔罪態度好的表現。被告人賠償了被害人的物質損失,相當于減輕了犯罪所造成的后果。被告人進行民事賠償實際上是悔罪的表現,這種悔罪態度和表現,有利于被告人認識自身錯誤,改過自新,從而達到刑罰的懲罰與改造相結合的目的。
民事賠償有利于全面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穩定。某些案件中,被告給原告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甚至于人身傷害,嚴重影響原告的正常生活。民事賠償可以減輕原告的負擔,同時也是被告人真心悔過的表現。通過確立賠償可以影響量刑的觀點,我們就可以充分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穩定。
四、實踐中如何掌握賠償與量刑的關系
(一)嚴格把握民事賠償后從輕處罰的幅度
民事賠償對量刑的影響是有限度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在一般情況下,根據案件具體情況,結合案件雙方當事人的意見,決定量刑的幅度大小。不能一蹴而就,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適當的減輕刑罰。達到鼓勵被告積極認錯,改正自我的目的。
對于犯罪行為不甚嚴重、情節一般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如輕傷害、一般的交通肇事等案件,如無法定從重情節,只要被告積極、足額賠償,說明其認罪、悔罪態度好,不僅可以從輕處罰,有些根據情況還可以宣告緩刑。
(二)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實施民事賠償
無論是刑罰裁量還是判決賠償數額,都應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民法通則》等法律規定的幅度和標準。對明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應明確予以否定。
五、總結
民事賠償作為對被害人酌情量刑的因素之一,其意義不僅僅在于量刑,減輕被告處罰,其更在于維護司法的公正嚴明,科學性。正確處理調解好賠償與量刑的關系,有利于使被告人改過自新,正視自身的錯誤,達到法律教化公民的目的。確保法律的公平、公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17修正)
2、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0)47號《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
3、劉東根.《刑事損害賠償研究》,中國法治出版社2005年版
4、翁怡潔.《刑事賠償制度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薛潔.刑事案件民事賠償與量刑之間的關系[D].蘇州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