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婉臨
摘要: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背景下,農村義務教育的開展成為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教育經費投入是影響教育能否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對消除貧困、縮小地區差距、建設和諧社會意義重大。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到今天有著一定的成果,國家對于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大幅度增長。本文在分析了新時代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現狀上,舉出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對策
一、新時代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現狀
(一)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現狀
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公布的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2016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1396.25億元,首次超過3萬億元,較上年增長7.44%;占GDP比例為4.22%,連續5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投入突破3萬億元大關,正邁向4萬億元大關。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已經連續五年超過國民生產總值4%,雖然這一數據與發達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水平相比比例仍偏低,但目標實現已然不易,這也反映了近年來我國對教育事業的重視。
(二)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現狀
近年來國家對于義務教育越來越重視,近四年全國在義務教育階段經費累計投入2.73萬億元,其中2013-2015年投入2.09萬億元,2016年投入6400億元;全國近四年總投入中縣本級資金1.6萬億元,占總投入的58.7%。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啟動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以來,全國共新補充教師約130萬人,其中,音、體、美、科學信息教師22.8萬人,占新補充教師總數的17.6%。
二、新時代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原因
(一)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總量仍不足
我國的農村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相對落后,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生產手段還相對落后,現代化程度低,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從而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農村學校的環境相當艱難。但是國家對于這部分學校的教育經費投入十分有限。縣的財政筆款是農村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渠道,但是由于地區之間的較大差異,農村中小學教育投入很難達到標準,并且又沒有健全的保障機制。
(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結構不合理
雖然對于義務教育政府財政投入力度在新時代一直提升,但義務教育政府財政投入總體比重還是過低,影響了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教育經費投入到義務教育中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的比例不合理。現階段許多農村中小學校舍的建設經費基本上都是由農民自己籌集資金解決,或者更多貧困地區連最起碼的校舍都沒有。現階段即使是投入比例相對略高一點的農村中,公用經費也經常會被人員經費所擠占。嚴重的制約了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
(三)城鄉差距過大,資源配置失衡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城鎮化的發展,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存在的差距縮小,但大部分農村地區經濟條件還是相對落后,這進一步加劇了農村中小學學校對于升學率的片面追求。我國的農村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相對落后,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生產手段還相對落后,現代化程度低。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不足一直制約著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并且中國現階段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使得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主要來源于縣級政府,市級省級政府并沒有擔當起應擔當的責任。
四、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相應對策
(一)繼續提升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正確認識
我國作為傳統的正在轉型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在全國人口占據很大的比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占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 80%左右,要想使這么大批的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學生真正享受義務教育之惠,必須集全國、全社會以及全體人民之力,提高全體人民對義務教育的認識,真正把農村義務教育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農村義務教育是面向全體中小學生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提高學生各方面素養的教育。在課堂內外都要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因此,要從根本認識上將農村義務教育看作是使中國社會得以可持續發展的、會就全體農村適齡兒童的、具有普適性的教育。政府要進行各種有意義的宣傳來使農村學校及家長了解其教重要性。
(二)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力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才能加大政府對于教育事業經費的投入。農村相比較于城市的經濟發展有差距,是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所影響的,所以大部分農村義務教育教學條件落后艱苦。真是由于農村的景積發展落后所以使得農村義務教育相對落后,發展緩慢。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經濟,政府要給予農村地區以一定的政策傾斜。只有采取正確的制度措施,徹底改變影響基礎教育鏈條上的薄弱環節,才能使農村義務教育走出目前的困境,推動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
(三)加快農村義務教育的融資渠道多元化建設
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更多來源于政府,新時代經濟快速發展要靈活采用多種供給與運行機制,改善教育服務質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在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主渠道的基礎上,要通過市場化手段和其他方式,促進多元化的教育經費渠道的開,加快非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增長彌補教育經費總量的不足。可以逐步放寬政府對于教育經費投入的管制,逐步從目前政府辦學校、政府管學校、以公辦學校為主的模式向多元化制度轉變,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的積極性,強調政府和社會之間的多樣化合作,鼓勵競爭,改善教育服務質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國教育概況——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R].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2017.11.22.
[2]陳寶生.滿足人民新期待 保障改善民生.[R].中國網,2017.10.22.
[3]羅伯特.教育部:4年全國義務教育經費累計投入2.73萬億元. 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70224/4111318.shtml.20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