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楊?安明康?段曉曉
白色污染是人們對于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塑料袋)污染環境情況的一種概括。其所代表的是以聚丙烯、聚苯乙烯以及聚氯乙烯等其它的高分子化合物所合成的各式各樣的生活塑料物品被運用之后變成的固體廢物,因為胡亂的丟棄,無法降解處理,以造成較大環境污染的現象。白色污染是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比如一次性泡沫快餐具還有我們常用的塑料袋等.它對環境污染很嚴重,埋在土壤中很難分解,會導致土壤能力下降,如果焚燒會導致大氣污染,所以現在提倡不用或少用此物,購買東西時最好自備工具,減少它的利用.
一、“白色污染”的現狀及其危害
塑料制品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具有質輕、防水、耐用、生產技術成熟、成本低的優點,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且呈逐年增長趨勢.塑料包裝材料在世界市場中的增長率高于其它包裝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裝材料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9%.
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1995年,我國塑料產量為519萬噸,進日塑料近600萬噸,當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丟棄在環境中.這些廢舊塑料包裝物散落在市區、風景旅游區、水體、道路兩側,不僅影響景觀,造成“視覺污染”,而且因其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危害.
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9萬噸.天津市每年廢舊塑料包裝物也超過10萬噸.北京市每年廢棄在環境中的塑料袋約23億個,一次性塑料餐具約2.2億個,廢農膜約675萬平方米.人們對此戲稱為“城郊一片白茫?!?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1、“視覺污染”.在城市、旅游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觀,由此造成”視覺污染“.
2、“潛在危害”.廢舊塑料包裝物進入環境后,由于其很難降解,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廢舊塑料包裝物混在土壤中,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將導致農作物減產;第二,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導致動物死亡(在動物園、牧區和海洋中,此類情況已屢見不鮮);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很難處理:填埋處理將會長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于堆肥處理,分揀出來的廢塑料也因無法保證質量而很難回收利用.
目前,人們反映強烈的主要是“視覺污染”問題,而對于廢舊塑料包裝物長期的、深層次的“潛在危害”,大多數人還缺乏認識.
二、防治“白色污染”
1、國外防治”白色污染“的有關情況
早在1985年,美國入均消費塑料包裝物就已達23.4公斤,日本為20.1公斤,歐洲為15公斤.進入九十年代,發達國家人均消費塑料包裝物的數量更多(我國1995年人均消費塑料包裝物和其它塑料制品為13.12公斤).從消費量來看,似乎發達國家的“白色污染”應該很嚴重,實則不然.究其原因,一是發達國家很早就嚴抓市容管理,很少有人隨手亂扔廢舊塑料包裝物,基本消除了“視覺污染”.二是發達國家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較高.以美國為例,80年代以前,處置廢塑料主要方式是填埋,后來發現塑料長期不降解,九十年代以后,他們轉而走回收利用的路子.
現在已建立起了一套嚴密的分類回收系統,大部分廢舊塑料包裝物被回收利用,少部分轉化為能源或以其它方式無害化處置,也基本消除了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潛在危害.
美國制定了《資源保護與回收法》,對固體廢物管理、資源回收、資源保護等方面的技術研究、系統建設及運行、發展規劃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加利福尼亞、緬因、紐約等10個州先后出臺了包裝用品的回收押金制度.日本在《再生資源法》、《節能與再生資源支援法》、《包裝容器再生利用法》等法律中列專門條款,以促進制造商簡化包裝,并明確制造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各自的回收利用義務.德國在《循環經濟法》中明確規定,誰制造、銷售、消費包裝物品,誰就有避免產生、回收利用和處置廢物的義務.德國的《包裝條例》將回收、利用、處置廢舊包裝材料的義務與生產、銷售、消費該商品的權利掛鉤,把回收、利用、處置的義務分解落實到商品及其包裝材料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各個細微環節,因而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
2、我國防治”白色污染“的方法及其利弊分析
目前我國開始從行政和技術兩個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
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強管理.例如,社會上較為關注的鐵路兩側的”白色污染“問題,通過加強管理已取得顯著改觀.目前,采用袋裝垃圾的列車越來越多,隨意向車外扔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少.已有2.9萬公里的線路兩側基本消除了“白色污染”.實踐證明,加強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 二是禁止使用一次性難降解的塑料包裝物.杭州是我國最早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快餐具的城市.杭州市于1995年9月15日由市容環衛局、工商局、衛生局聯合發布了《關于禁止使用泡沫塑制快餐盒的通告》,將此通告在《杭州日報》上連續刊登三天.管理部門在執行過程中發現,一些個體流動商販仍在出售泡沫塑料餐具.最近,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杭州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條例》第35條規定:禁止銷售、使用泡沫塑料制作的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違者可處500~5000元罰款.該《條例》將于1997年9月15日起實施.武漢、哈爾濱、福州、廣州、廈門、寧波、汕頭等城市也頒布了有關政策、法規,禁止本地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白色污染”的危害.但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單靠禁止是很難徹底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的,上述頒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紙制品或可降解塑料制品代替原來的難降解的泡沫塑料制品.但是替代品在價格和品質上均無法與普通塑料制品競爭.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行政命令,不考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操作起來是很困難的.
解決“白色污染”不單單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同時還是社會層面的問題,需要循序漸進。在全球環境趨于一體化的背景之下,非常多的發達國家與民間組織均允諾在環境保護層面向發展中的國家提供技術與資金的支持,我們需要以積極進去的態度,引入資金與最先進的技術,推動“白色污染”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