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怡 侯明雪 王迪
摘要:青少年作為新時代的砥柱力量,身上不僅肩負著國家的希望和未來,而且也是世界進步的堅實力量,我們需要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并引導青少年成長。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青少年犯罪數量以及危害程度的趨勢一直成上升趨勢,并且犯罪手多種多樣。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不能只依靠家庭的引導,對待那些實施犯罪的青少年,我們必須用法律加以規制用法律進行懲罰。
關鍵詞:未成年犯罪 法律規制 立法建議
一、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一)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
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對于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負有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罪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以致人重傷或死亡、搶劫、強奸、販賣毒品、放火、爆炸及投毒罪的,其應當負有刑事責任,對于已滿14周歲并且不滿18周歲未成年人犯罪,應當適當從輕或者減輕對其處罰。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已經滿14周歲年且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其初步具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還受外界社會客觀因素的干擾。從人的生理特點變化來講,未成年人身體每一器官的成長和發育越發成熟。從他們的心理變化來看,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好勝心及顯示獨立意識以及叛逆心理等越來越強烈,但是他們的思想具備還是不能夠完全認識問題,不能妥當解決問題,這是導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社會對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識教育頗為重視,但由于種種原因,使得法制教育出現重重阻力,一放面由于缺乏系統的教育措施,使得法制教育成效甚小,再加上很多教師和學校對于法制教育重視不足,導致法制教育缺失,使得法制教育無法順利實施。法律、法規宣傳不及時,使很多同學不清楚其行為已經違法,從而造成嚴重后果。
(三)未成年人犯罪表現形式
1.共同犯罪
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判斷力較差對于事物的認知較弱受外界干擾、影響較多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態等因素大部分未成年人會選擇結伙作案、搭伴作案也即多呈現出共同犯罪的特點。
2. 搶劫、強奸、盜竊、故意殺人等故意暴力性犯罪
未成年人在犯罪時表現出故意性以及在作案時由于盲目過激,不計后果的傷害被害人,手段殘忍,給社會帶來惡劣的影響及嚴重的威脅。
二、我國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現狀
(一)我國《刑法》中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已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青少年,犯八種較重得罪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對其輕處罰。對于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應責令他的家長或監護人加以管教,并且在必要的時候.亦能夠應當的由政府收容教養”。
通過上述法律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刑法》實體法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處遇較之成年人已經有所放寬,例如對于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等。
(二)程序法上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有關規定
我國的法律體系中早已有未成年人專門法庭, 在審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時始終堅持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始終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有關司法機關要注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與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時分開處理, 并且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要分別關押, 貫徹實行分案處理的制度。同時在審理未成年人時還應當堅持審理不公開制度, 但是如果經過未成年被告人以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和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是可以派員到場的。公安司法機關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 還應當根據情況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成長經歷, 犯罪原因及經過, 監護人的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完善建議
(一)增強未對成年人犯罪懲罰力度
雖然我國對于犯罪未成年人的懲罰有收容教養制度,但是實際上在處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時候很少使用收容教養制度。所以我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懲戒缺乏有效的懲罰工具,從而就會造成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甚至多次犯罪。因此,應當適當提高公權力對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懲罰力度及廣度,同時積極改革現有的政府收容教養制度等其他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制度,為應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提供一種有效的懲罰措施和教育方案。
(二)適當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
在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日益增多的現代社會,適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符合我國現階段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狀況。根據現階段我國的社會情況, 刑法有關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界定的問題也應適當下調2至3歲, 調整后的對于滿12周歲但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除了對其本身應承擔的幾種暴力犯罪刑事責任以外的, 對于其他具有重大危害國家社會公民安全的犯罪也應相應的承擔刑事責任。從而, 打擊罪犯的僥幸心理, 控制犯罪率 , 從而讓刑法可以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 促使我國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備。
(三)司法機關積極發揮作用
公安司法機關應該在學校、社區等地積極普法, 尤其在未成年人經常聚集的地方開展相關的法律知識講座宣傳等活動。對于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 要注重覆蓋面廣泛, 不僅對于校內未成年人要進行普法宣傳教育, 也要對校外未成年人進行及時的普法宣傳教育。
(四)建立國家監護制度
要想從根源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對于監護人,應該制定更詳細的針對不滿12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監護制度,禁止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單獨居住。學校方面制定系統的規章制度,及時發現是否存在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并將這類學生轉入專門學校進行教育。解決未成年人的犯罪問題,不僅僅需要更為完善的法律規范,更需要家庭以及整個社會對未成年人在各方面的正確引導。
參考文獻:
[1] 趙秉志; 袁彬; ? 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發展與完善[J]. 中國刑事法雜志. 2010 (03)
[2] 胡春莉; 著; 未成年人刑罰制度研究[M].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
[3]周錦軒.淺談未成年人犯罪同題及其法律規制[J].法制博覽2018 (04):98-99.[2]
[4] 陸志謙,胡家福主編; 王貽星等編撰; 當代中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研究[M].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3
[5] 蘇婉婷新媒體報道未成年人犯菲的法律規制[J].法制與社會.2015 (04) :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