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夢笛
摘要:時尚是現代社會的一個令人矚目的話題,時尚不僅僅是一種外在潮流,還對人的品味、信念、道德基礎有著重要的影響。西美爾的《時尚的哲學》一文揭示了時尚運行背后的邏輯,時尚正是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運動中成立的。消費主義、貨幣經濟、大都市的發展刺激了時尚的發展,時尚與現代性呈現出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時尚體現出現代性的特征,另一方面時尚依賴著現代性為動能。時尚是現代性的一面鏡子。
關鍵詞:時尚 現代性 文化研究
時尚作為一種獨特的涉及多個領域的人類社會心理和行為,它的范圍指涉廣闊,而不僅僅是指我們所熟知的服飾領域。時尚意味著活力和變化,時尚的形式轉瞬即逝,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可供概括的標準。實際上,對時尚下定義并不容易,一方面,時尚涉及心理學、美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時尚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時尚具有短暫性,時尚的產生到消亡時間十分短暫,時尚的高點往往也是消亡的起點。格奧爾格·西美爾的論文《時尚的哲學》對時尚研究的影響深遠,他對時尚這個瑣碎的生活概念進行哲學的思考,發現了時尚這個日常概念背后蘊藏的社會經濟、階級、文化、心理的秘密。本文立足西美爾的論文《時尚的哲學》,對其中的時尚文化進行解讀。
一、時尚的內在機制:雙重矛盾性
西美爾在文章的開篇就提到人類是具有雙重性的生物,人們總是在追求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帶來安寧,而特殊性帶來了動感。西美爾認為時尚正內在的蘊含著這種雙重性,追求時尚不僅意味著追求個性與不同,同時也是在不自覺的追求著普遍性。追求時尚本身就是想追求與眾不同,時尚有時是非常理的,充滿著夸張甚至以丑為美。時尚就像一頂帽子,將平凡的個人與蕓蕓眾生區別開,是對個性的強調、對人性的個性化裝飾。時尚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時尚的分化功能上,相同的時尚可以使以此為特征的圈子融合,同時時尚也為不同的階層、群體之間設定了界限。
時尚的普遍性首先表現在時尚是一種模仿行為,時尚不是由幾個人的熱衷而稱之為時尚的,時尚意味著有相當大的一批人同時認同于一種風格的選擇,并且按照此風格進行模仿。融入集體是人自然的社會欲望,通過熱衷于對他人的模仿,時尚使人變得趨同,無需創新,“它把個人引向每個人都在行進的道路,它提供一種把個人行為變成樣板的普遍性規則”,個人成為了社會群體的創造物,成為社會內容的容器。時尚的普遍性還表現在追求時尚可以將個人置于集體之中從而得到保護和免于羞恥。追求時尚的個人認為自己是追求獨特和個性,實際上這種個性存在于“既定社會圈子的共同特性在量上的強化”,也就是說追求某一種時尚的人,同時也是被這一種時尚普遍化的一批人的其中一個。西美爾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追求時尚所蘊含的從眾心理。當個人受到社會圈子不恰當的注視時會產生羞恥感,但同時人有著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渴望著受到社會矚目,這種矛盾在時尚那里得到了解決。時尚作為一個面具,為個人提供了保護。時尚根除了羞恥感,因為時尚代表著大眾行為,從眾意味著個體無需為自己的品味和行為負責。
時尚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反映出時尚內在復雜的運行機制,時尚就是一個不斷追求個性和普遍性平衡的過程。時尚必須借助分化和統合才能成其為時尚。一旦個體普遍追求個性,求新求異,失去模仿的欲望,就無法形成潮流,同時,群體內部失去了追求不同和個性的欲望,千篇一律,時尚也不會產生。這正是西美爾所說的,“時尚只不過是我們眾多尋求將社會一致化傾向與個性差異化意欲相結合的生命形式中的一個顯著的例子而已。”
二、時尚是現代性的一面鏡子
西美爾所生活的時代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歷了百年累積之后全面繁盛的年代,貨幣經濟和大都市是西美爾關注的重心,而時尚與這兩者可以說是息息相關。西美爾在《大都市與精神生活》中認為,現代生活最重要的問題在于“個人試圖面對社會強勢力量,面對歷史傳統的重負、生活中的物質文化和技術,保持獨立和個性”,這一點解釋了時尚發展的內在動力。消費時代為時尚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舞臺,消費時代的符號化商品的美學原則取代了貨幣理性消費。在消費時代,一切都可以以商品的形式進行消費,欲望、文化、信念、快感等等都可以轉化為金錢來衡量其價值,而“時尚的目標特別接近純粹的金錢擁有”,貨幣經濟刺激了時尚的發展。消費就是最大的神話和狂歡,消費帶來人們普遍追求享樂。享樂主義驅使人們不斷尋找能夠自我滿足的刺激物,日常生活的平乏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的需要,人們迫切的追尋著一種能夠代表變化和活力的行為和信念。“時尚的變化反映了對強烈刺激遲鈍的程度,越是容易激動的年代,時尚的變化越迅速”,同時無孔不入的廣告為人們制造者一個個的白日夢,他們用“神話修辭術”為消費者編織著一個個的美夢。時尚成為了現代性生活的一個部分,一種重要體驗。大都市代替了鄉村,帶來了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喧囂和混亂。西美爾認為,大都市的精神生活本質上是知性主義,人們通過理性的反應創造出一種保護機制,用來抵御外部的威脅和刺激。時尚的作用與此相類似,充當了這樣的一個保護機制,時尚作為面具保護了人的個性。
時尚就像一面鏡子,將現代性的大都市、貨幣經濟、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等一切反映在其中,同時它作為一個與現實隔著兩層的“神話”,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個白日夢,成為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在當下時尚已經成為一種理念,一種社會態度,時尚已經成為一種產業,源源不斷的進行著自我生產。
三、總結
西美爾的《時尚的哲學》與其系列哲學小品文一脈相承,從社會經濟、心理、文化等角度分析了時尚文化的內在規律,他提出的時尚具有階級分野的功能、水滴理論、時尚的輪回機制以及時尚將變得不再昂貴這些論斷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時尚研究目前面臨著和一百多年前更加復雜的問題,專業的時尚從業者和快時尚的出現、時尚產業的商品化生產、時尚更新的速度加快,時尚的確變得越來越復雜。但是西美爾提出的時尚內在的雙重矛盾性以及時尚產生的社會背景這些論斷,依舊沒有過時,對于我們去理解和研究時尚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孫沛東:《論齊美爾的時尚觀》[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 6 期。
[2]馬慶:《社會學記憶:時尚研究的一種典范》[J],《貴州社會科學》,2017年10期
[3][德]格奧爾格·西美爾:《時尚的哲學》[M],費勇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4][德]格奧爾格·西美爾:《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讀本》[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