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教育廳
江蘇是全國最早提出并探索教育現代化的省份,先后經歷了試點探索、區域推進、全面提升三個階段。1993年至2005年為試點探索(條件改善)階段,建設重點主要在鄉鎮和學校;2005年至2010年為區域推進(質量提升)階段,建設重點從學校、鄉鎮擴展到縣域層面;2010年以來為全面提升(更加關注人的發展)階段,建設重點由縣域拓展到區市及全省。經過多年實踐,已經形成了在人口眾多、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省份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江蘇樣本”。
堅持政府主導
加強省級統籌。在省級層面,江蘇著重抓好研究部署、政策設計和統籌協調,多次召開重要會議,出臺系列政策文件,明確教育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和重點舉措,突出各級黨委政府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主體責任,強化省有關部門、市縣和學校責任,各方密切配合,聯動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2005年,新世紀以來江蘇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2010年,第二次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出臺了《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3年,召開全省教育現代化建設推進會,出臺《關于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2016年,第三次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意見》。
突出指標引領。2007年,江蘇省政府印發《縣(市、區)教育現代化建設主要指標》,以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教育發展水平為參照,以縣(市、區)為單位,對全省教育現代化建設情況進行衡量。2013年,江蘇省政府出臺《江蘇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2016年將其修訂為《江蘇教育現代化監測指標》,以發達國家教育主要發展指標為參照,對全省教育現代化建設情況進行衡量。該指標體系包括教育普及度、教育公平度、教育質量度、教育開放度、教育保障度、教育統籌度、教育貢獻度、教育滿意度8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49個監測點。此外,還制定了學校建設、學科專業、課程體系、教師隊伍、經費保障、技術裝備、教學質量、學校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標準,依據標準實施規范化管理和督導評估。
實行工程帶動。針對制約教育現代化推進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江蘇在政府層面設計并實施了一系列教育重點建設工程,以工程帶動教育事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在改善辦學條件方面,實施了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農村學校“四配套”工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學運動場地塑膠化建設工程等;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實施了中小學布局調整工程、職業教育“1122”工程、“三通兩平臺”建設工程等;在提升內涵質量方面,實施了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劃、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工程、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工程、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協同創新計劃、品牌專業建設工程和特聘教授計劃等。
加強科學規劃
一是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進行規劃。2005年,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實現“兩個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首先要求教育率先發展,要努力推進教育強省建設,爭取到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候,江蘇教育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領先于其他省市發展規模和質量,領先于省內其他各項事業發展進度。2013年,“現代教育發展水平”被列入江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2018年,將教育優質發展水平列入全省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體系。二是結合全省區域發展差異進行規劃。在立足整體、統一標準的同時,江蘇對蘇南、蘇中、蘇北實施差異化策略。比如,試點階段,蘇南及沿江地區率先探索教育現代化,蘇北則啟動教育促小康工程。區域推進階段,對蘇中、蘇北基礎薄弱地區,推行分指標、分時段、分步驟實施。全面提升階段,對蘇南、蘇中、蘇北提出了不同的規劃進度要求。三是結合教育改革發展階段進行規劃。試點階段以教育條件裝備的現代化為突破口,區域推進階段重點抓普及發展、公平均衡和制度保障;進入全面提升階段,則聚焦體系、質量、公平、改革等重點,并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規劃全省教育現代化整體達成度2015年達60%、2018年達80%、2020年達到90%左右,總體實現省定教育現代化指標,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主要指標繼續保持國內先進水平。
堅持分類指導
一方面,推動條件較好的地區先行先試、為其他地區提供示范。1993年,在蘇南地區組織實施教育現代化試點工作。進入新世紀,選擇部分條件好的縣(市、區)試點縣域教育現代化建設。2011年,選取8個縣(市、區)開展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提升工程試點工作。2013年,確立22個示范區和5所高校示范點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為全省面向教育現代化建設探索路子、提供借鑒。另一方面,指導基礎薄弱的地區積極探索、穩步推進。根據江蘇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統籌區域、城鄉教育協調發展,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政策設計、項目安排、經費支持等方面,向蘇中特別是蘇北地區傾斜。
堅持以評促建
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原則,深入開展教育現代化建設評估監測。在區域層面,2007年至2012年,圍繞16條主要建設指標,江蘇出臺了《縣(市、區)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評估實施辦法》,建立縣(市、區)自評、設區市推薦、材料評審、現場考察、評后整改等系列流程,并由第三方機構開展社會滿意度調查,開展縣域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評估。全省共106個縣(市、區)通過評估并由省政府認定表彰,占當時總數的94.6%,直接拉動每個地區約6億元的經費投入。在省級層面,自2014年起,建立省、市、縣三級監測體系,開展全省教育現代化建設監測工作,并于每年第二季度發布上一年度監測報告,反映教育現代化進展狀況,引導和促進各地、各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建設水平和成效。注重傾聽社會呼聲和意見,每年委托第三方機構面向社會隨機抽樣5萬多人進行問卷調查,不斷提升監測評估工作的效度和信度。監測結果顯示,2017年全省教育相對2020年教育現代化目標的達成度為83.7%。
注重社會參與
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形成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合力。一方面,鼓勵支持民間資本投向教育。江蘇出臺了《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意見》,創新方法解決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事業法人問題,落實支持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舉措,設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資金,推動民間資金以多種形式捐資投資興辦民辦教育。同時,積極吸引以唐仲英、朱恩馀、鄭兆財等為代表的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另一方面,推動社會各方參與教育治理。江蘇積極支持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規范開展教育評估,委托省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麥可思公司等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教育社會滿意度調查,推動建設政府評價與群眾評議、專業判斷與社會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制;推進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和校務委員會建設,引導社區和有關人員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發揮企業參與職業院校發展的作用,不斷深化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推動高校普遍建立理事會、董事會、基金會、校友會等組織機構,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和指導高校辦學。
2019年5月16日,江蘇召開全省教育大會,進一步明確提出要讓江蘇成為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各方面優秀人才的聚集區、人人向往就學創業的理想地,在全國率先高水平實現教育現代化,到2035年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江蘇,又開始了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