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了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八大理念、七項原則、總體目標、推進策略。其中,把教育現代化分為兩個重要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到2020年,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第二個階段是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為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2035年的中國教育現代化主要發展目標是: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明顯提升、殘疾兒童少年享有適合的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圍繞國家的教育現代化目標,全國各地都制定了相應的教育現代化發展規劃與實施方案,其中江蘇出臺的《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除了明確全面完成國家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外,還提出了具有江蘇特點的新的教育愿景,那就是努力使“江蘇教育更加公平、更加優質、更加美好,充滿仁愛、充滿溫暖、充滿樂趣,建成引人入勝的課堂、給人智慧的學校、讓人幸福的教育,形成學生學習快樂、教師從教幸福、家長放心信任、社會普遍認同的良好教育生態”。
江蘇歷來崇文重教,也是全國最早提出并探索教育現代化的省份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圍繞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在擔任蘇州大學教務處處長和蘇州市政府副市長期間,就直接參與和見證了江蘇教育現代化的進程。20世紀90年代初,江蘇以鄉鎮為重點率先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啟動了教育現代化的試點探索。世紀之交,江蘇以縣域為單位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著力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水平,開始了建設重點從學校、鄉鎮擴展到縣域層面的區域教育現代化推進。2010年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以省域為整體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持續加大教育投入,推出一批標志性、引領性的改革舉措,在解決教育深層次、根本性問題上取得了突破,特別是更加關注人的發展,教育現代化進入了全面提升階段。
經過多年實踐,江蘇已在教育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成為全國教育發展均衡水平最高、總體教育質量較高、人才供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較好的省份,形成了在人口眾多、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省份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江蘇樣本”。
從江蘇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來看,最鮮明的特點之一就是強化政府主導,堅持持續發力。早在2005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了21世紀以來的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2007年,江蘇省政府印發了《江蘇省縣(市、區)教育現代化建設主要指標》。2010年的第二次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出臺的《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繼續把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作為重要工作目標。2013年,江蘇專門召開了全省教育現代化建設推進會,出臺了《關于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和《江蘇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2016年,江蘇召開第三次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意見》,同時修訂完善了《江蘇教育現代化監測指標》。這些指標體系,已經并正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前不久,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印發的《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更是全面地從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新方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使命方面提出了江蘇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基本理念、主要原則、戰略任務、實施路徑和保障措施。像這樣長期圍繞教育現代化目標不放松,不斷與時俱進,豐富完善教育現代化的內容與體系的省份應該是不多見的。
江蘇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特點之二是注重理論研究,加強學術引領。江蘇是全國較早開展教育現代化研究的省份,1999年,時任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的周稽裘就發表了題為《教育現代化:江蘇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的文章,之后又發表了一大批關于教育現代化工程的理論問題和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開展地區和先進學校的經驗文章。當時我在蘇州市政府分管教育工作,也參與了這場討論,先后發表了《人的現代化與教育現代化》《蘇州教育現代化》等一批論著。近年來,江蘇教育系統繼續圍繞教育現代化開展理論與實踐探索,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教育現代化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教育逐漸向現代社會轉變和融入的過程,是教育的“現代性”和“時代性”的生長和體現。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教育現代化必須實現從器物層面、硬件保障轉向制度設計、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從側重于對“硬性指標”的考核轉向人才培養的特色彰顯、良好師生關系構建等“柔性指標”的實現。以《江蘇教育現代化監測指標》為例,他們參照了發達國家的教育主要發展指標,從教育普及度、教育公平度、教育質量度、教育開放度、教育保障度、教育統籌度、教育貢獻度、教育滿意度8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49個監測點提出了操作性很強的監測指標。這些研究成果,也被充分吸收在省委省政府的相關文件之中。
江蘇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特點之三是堅持分類指導,實施工程帶動。針對蘇南、蘇中、蘇北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江蘇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堅持分類指導因地制宜。一方面,推動條件較好的地區先行先試、提供示范。1993年,在蘇南地區開展教育現代化的試點工作。進入新世紀,選擇部分條件好的縣(市、區)試點縣域教育現代化建設。2011年,選取8個縣(市、區)開展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提升工程試點。2013年,確立22個示范區和5所高校示范點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為全省面上教育現代化建設探索路子、提供借鑒。另一方面,推動條件欠缺的地區突出工作重點、分輕重緩急、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確保教育現代化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同時,在政策設計、項目安排、經費支持等方面,向蘇中特別是蘇北地區傾斜。為了使教育現代化落到實處、見到實效,江蘇采取了工程帶動的推進模式。如在硬件建設方面,先后實施了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農村學校“四配套”工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學運動場地塑膠化建設工程等,保證了教育現代化的物質條件。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實施了中小學布局調整工程、職業教育“1122”工程、“三通兩平臺”建設工程等,在提升內涵質量方面,實施了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劃、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工程、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工程、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協同創新計劃、品牌專業建設工程、特聘教授計劃等。
作為全國教育現代化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江蘇的教育現代化建設工程為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探出了一條道路,對其他各地推進教育現代化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