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浙江新近發(fā)布的小學教育質量評估報告顯示,該省一項反映教育公平的指標——“抗逆學生”占比為30.4%,基本與國際水平持平。“抗逆學生”,指的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位于后1/4,卻能克服相對不利的成長環(huán)境,在學業(yè)成績上進入前1/4的學生,即學業(yè)優(yōu)良的寒門學子。
必須要肯定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為寒門學子接受平等教育所作出的努力。事實表明,只要給寒門學子公平的教育環(huán)境,他們是可以通過教育完善自己,改變自己及自己家庭處境的。
有輿論把這與“寒門貴子”結合起來,認為公平的教育環(huán)境有利于“寒門出貴子”。然而,“寒門貴子論”會激勵部分寒門學子上進,也會讓難以成為“貴子”者覺得讀書無用而放棄學業(yè)。因此,要創(chuàng)造多元選擇機會,而不是“貴子”一條道。切實降低農村地區(qū)學生輟學率,成為當前我國必須啃下的硬骨頭之一。降低輟學率,與提高“抗逆比例”無關,而與讓所有學生感受到讀書的價值有關。
同時,不宜將學業(yè)成績等同于教育質量,并基于這樣的觀點統(tǒng)計“抗逆學生”的比例。比如,有的鄉(xiāng)村公辦學校,就只重視語數(shù)外等核心考試科目的教學,對其余教育內容并不關注。從所謂主科的成績看,“寒門學子”表現(xiàn)可能也不錯,但他們有可能缺乏后勁。因此,評價學生不應該把成績視為唯一的指標。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其中,社會對教育起點和教育結果公平關注比較多,但對教育過程公平關注不夠。而教育過程對寒門學子的成長來說更為重要,包括學校教師不得歧視寒門學子,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多年前,一項針對隨遷子女的調查顯示,隨遷子女在城市公辦學校求學的學業(yè)成績,平均高于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學生。
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后,形成新的教育公平觀至關重要——不僅要讓少數(shù)寒門學子走通改變命運的通道,還要通過不斷擴大教育公平,提高整體教育質量,讓所有學生都能通過求學實現(xiàn)自身的成長與成才。
(摘自《中國青年報》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