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將迎來“春天”。上個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在國務院新聞辦7月1日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經過摸底排查,各地上報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有17萬個,從調查和各地反饋看,加快改造城鎮老舊小區,群眾意愿強烈。
按照此前關于做好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通知所明確的,此輪老舊小區改造,主要對象是那些建成于2000年以前、公共設施落后影響居民基本生活、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住宅小區。這部分小區由于居住使用年限相對較長,且相當一部分是在商品房改革前就已經建成,無論是前期建設規劃還是后期管理上的缺陷,都增加了其“老舊”程度。且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小汽車的普及,這部分小區缺電梯、缺車位等基礎設施滯后所帶來的不便,日益突顯。不僅影響著居住質量,也加劇了與一些城市主城區和新區在基礎設施上的差距。
目前的摸底表明,此次改造涉及老舊小區共17萬個,人口上億,說明輻射面不小,相應的投資也不低,但若成功改造,將是一個巨大的民生缺口的滿足,也必將推動城市居住質量邁上一個新臺階。
不過,老舊小區改造,難的不是基礎設施等硬件條件的改善,而是軟件的升級。比如,老舊小區配套資源不足,與日常管理、維修、更新相配套的制度亟待優化等。一方面,一些老舊小區的生活不便,不只是電梯、車位的缺乏,也可能表現為養老、托幼、醫療資源的配套欠缺。這考驗的是城市整體的資源投入分配問題;另一方面,小區業主委員會成立難、房屋公共維修基金提取難等現實掣肘,也客觀制約了老舊小區的日常更新、改造、自我管理能力。事實上,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明確了要推動建立小區后續長效管理機制。在這方面,需要多部門、多層次,從實務部門到司法部門的溝通、協調。
多年來,我們的城鎮化都習慣了拆舊建新的模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則更考驗地方政府和部門“螺絲殼里做道場”的精細化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