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楚
周恩來曾經說過,統戰的一項基本工作就是廣交朋友。“朋友遍天下,知音滿中國”正是周恩來一生廣交朋友的真實寫照。
“周總理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
出生于重慶山貨業世家的古耕虞,21歲即繼承父業經營“古青記”山貨字號,當上了少掌柜,僅八年便壟斷了四川豬鬃出口業,被譽為“豬鬃大王”。
1949年10月4日,即新中國成立之后三天,周恩來在中南海的家中接見了古耕虞。一番敘舊之后,周恩來用商量的口氣對他說:“今天時間不多,不能暢談。請你先考慮一個問題,我們準備把豬鬃公司交給你全權負責,你的意見怎么樣?不要急于表態,你可以先考慮。”周恩來接著誠懇地說:“抗戰時,我們同你多次談過桐油、豬鬃生意的問題。那時,我們共產黨不是執政黨,所以只能空口支持你,現在我們執政了,相信你一定能夠把這件事情辦好!”
傍晚時分,吃過晚飯,周恩來又一次向古耕虞提出全權負責豬鬃公司的事。古耕虞內心有些顧慮,一個資本家怎么能領導同業的共產黨人?就算自己可以做主,但這樣的大事還是要通過股東大會和董事長會議才能定下來。
他誠懇地向總理表示:“我是愿為人民服務的,但由于我經營的不僅是豬鬃,還有土畜產,品種多、銷路廣,需要先到各地看看再定下來。”周恩來點點頭:“好的,總之,這件事你一定要辦好。”古耕虞當即回答:“我一定努力辦好,但請總理答應我先出去看一看,了解各方面的情況,然后向你匯報后再定。至于我個人,政府要怎樣用我就怎樣用好了。”當古耕虞向總理告辭時,已是第二天清晨4點了。在周恩來反復勸說和真誠感召下,古耕虞接受了新政府的使命。
古耕虞事后說:“周總理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
“為了能聽懂周總理的話,我要好好學習漢語”
1951年4月27日,13歲的十世班禪率領其屬下40余名僧俗官員到達北京,和中央政府共商和平解放西藏的問題。周恩來等中央負責同志親自到車站迎接。
當晚,周恩來設宴為十世班禪接風洗塵。當大家在會談結束后起身步入宴會廳時,在入口處,周恩來停步,右手微微彎曲,同時伸出左手,示意請十世班禪先行。十世班禪見狀,忙雙手合十,微微彎腰低頭,十分恭敬地請周恩來先走。在相互謙讓的情況下,周恩來改變了主意,他挽起十世班禪的右臂并肩走進大廳。席間,總理不斷地給十世班禪夾菜,介紹各種菜的味道和特點,偶爾還講一點烹調技術。
整個宴會上,十世班禪很少說話,他不時轉動著那雙聰慧的大眼,用好奇的目光注視著這里的一切。周恩來淵博的知識、誠懇的態度、謙和的作風、端莊的舉止、慈祥的笑容,炯炯有神、閃爍著智慧之光的眼睛,都給少年班禪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來對別人說:“為了能直接聽懂周總理的講話,我要好好學習漢語。”
被稱為文藝界人士的知心人
周恩來的統戰藝術還體現在與文藝界人士的交往上,他十分尊重藝術家,革命戰爭年代如此,和平建設時期更是如此,被稱為文藝界人士的知心人。
20世紀50年代,文學工作者高纓寫了一部中篇小說《達吉和她的父親》,后來又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1960年的一天,周恩來邀約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到頤和園游園。周恩來邊走邊說:“電影《達吉和她的父親》雖然好看,但沒有小說好……”“我不同意。”周恩來的話還沒說完,趙丹就搶過話頭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周恩來一點兒也不生氣,接著說:“小說在人物內心活動的刻畫方面比電影深刻得多。”趙丹當即辯駁說:“電影充分展示出了優點,多角度的表現超過了小說。”
就這樣,一邊是一國總理,一邊是知名演員,兩人就這樣杠上了。其他在場的人一聽,馬上批評趙丹說:“趙丹同志,你怎么能和總理抬杠子呢?”趙丹也自覺過分了,連忙對周恩來說:“總理,你給我一張免斗牌吧,我只是一名演員,別的我不懂。”周恩來連忙說:“不要緊。《達吉和她的父親》到底是小說好還是電影好,我周恩來只是一家之言,你趙丹也是一家之言,將來總會有人評判的。”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