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芳
摘要:自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掀起 “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以來,創新創業教育逐漸作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加入了各大高校的課程體系。本文擬從探究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入手,思考提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質量的途徑。希望對高職院校完善創新創業課程的體系化建設提供一些新的參考點。
關鍵詞:雙創,眾創空間,創新創業,參考
自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掀起 “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國家戰略,創新創業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隨著時代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更需要高素質人才來推動,大學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和主力軍。創新創業教育更是逐漸作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加入了各大高校的課程體系。
一、創業創業教育的發展背景
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比較緩慢的發展過程,早在1990年就發出了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創業就業教育的號召,但直到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才進入全面實施和推進階段。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首屆世界高等教育會議上發布《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優先行動框架》,強調“高等教育必需將創業技能和創新精神作為基本目標,以使高校畢業生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的工作崗位的創造者” 。
1999年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區要對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進一步放寬準入條件,降低注冊門檻”。
2014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的通知》倡導2014-2017年實施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
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要求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體系的完善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導。
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高校要將就業和創業結合起來,釋放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2017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提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地方對首次創辦小微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開展一次性創業補貼試點。……設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為高校畢業生創業提供股權投資、融資擔保等服務。
2018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要求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允許大學生用創業成果申請學位論文答辯。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力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既是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的表現,也是遵從社會發展需要和高職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高職院校創業創業教育的現狀
綜合筆者所帶的教學班級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普遍存在著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認為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就應該以就業為主,創業是高智力的活動,作為高職生無法勝任;創新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天才專屬,不是高職生應該涉獵的范疇。這種錯誤的觀念成為影響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課程效果的重要因素,學生先入為主的覺得上創新創業課程是完成任務,一切以順利拿到學分為目的,很少主動去探索課程之外相關知識,有意愿參與創業實踐的寥寥。
同時,在課程設置上,實踐性教學投入不足,沒有充分發展大學生創業園、眾創空間等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導致學校創業氛圍不濃厚,創業配套服務跟不上,這也導致學生認為創新創業教育不實用,學習積極性不高。
另外,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因受師資力量所限,導致對學生的教育更重理論,而輕思維培養。眾所周知,人的創新能力鮮少生而有之,更需要后天的學習和實踐來獲得。僅僅是給學生傳授創新創業相關理論知識,提供一些有限的場地是不夠的。必須要依靠系統科學的教學手段和思維培養課程來激活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
三、提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質量的思路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制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質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在于:
(1)高職生自認為智力能力不足、不具備創新的天才的錯誤觀念。
(2)課程設置上,實踐性教學投入不足。
(3)課程本身輕思維培養。
(4)欠缺創新創業配套服務。
那么要提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質量便可以主要從這四方面入手并加以拓展。
(1)將創業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課程設計上要貼近高職院校學生,增強課程與學生專業的關聯度,課程目的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意識為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獲得創新精神、創意意識和創業能力,樹立人人可創新,人人可創業的信心。
(2)將實踐作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重要環節,強化創新創業實踐。高職院校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建設大學生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眾創空間等校內創新創業場所,有條件的還可以通過產學研聯合教學途徑,建設大學生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通過充分運用校內外創新創業基地開展教學實踐來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豐富創業體驗。
(3)積極孵化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涌現的優秀創業項目,優先扶持一批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同時在孵化和扶持的過程中,總結經驗,補足短板,形成完善的創新創業配套服務。通過身邊同學的創業事跡和完善的配套服務讓高職院校學生相信人人可創新,人人可創業。
(4)建立創新創業信息服務平臺和創新創業咨詢室,免費為學生提供創業測評、咨詢幫扶服務,對優秀創業項目可開展一對一的創業指導和咨詢,從而增強創業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5)重視創新創業項目的跟蹤服務,與在校和離校的創新創業學生保持經常性聯系,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并建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項目數據庫,把學生的創業成功率和創業質量作為評價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重要指標。